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地方新闻

南京高淳:科技赋能治污攻坚,无人机巡河守护碧水清波

2025-09-02 14:00:38来源:南京 | 治污攻坚 阅读量:16265 评论

分享:

  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轰鸣,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向水阳江支流平稳巡航。地面监控终端上,河面波光、河岸草木的实时画面清晰传输,工作人员紧盯屏幕,细致排查水体颜色异常、隐蔽排污口等问题——这是高淳区以科技赋能水环境治理的生动缩影,砖墙镇作为高淳水网保护的前沿阵地,正通过无人机巡河的创新实践,为全区治污攻坚注入“智慧动能”。
 
  01 水乡治理遇“拦路虎”,巡河困境亟待破除
 
  作为“沟汊如织、碧水穿镇”的典型水乡,砖墙镇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水阳江清波绕圩、狮树河支流穿村,水韵特质早已融入镇域肌理。然而,这份“水优势”曾因传统巡河模式的局限,成为治污攻坚的“难点”。过去,工作人员主要依靠人工驾船、沿岸步行等方式巡查,不仅效率低下,更面临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水碧桥河支流汊道的芦苇丛生区域,人员难以深入排查;部分河段水流湍急、岸坡陡峭,人工巡查存在安全风险;更有隐蔽在河岸角落的违规排污口、垃圾堆放点,凭借地面视角极易“漏网”。
 
  02 科技注入“智慧眼睛”,构建立体治污体系
 
  为摆脱这一困境,在高淳生态环境局的统筹指导下,砖墙镇积极引入无人机巡河技术,为水环境治理安上 “智慧眼睛”,构建起 “空中巡查 + 地面处置” 的立体化治污体系。专业飞手通过遥控器精准操控无人机,按照预先规划的航线,对镇域内所有河汊进行有序巡航。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如同 “千里眼”,将水面漂浮的塑料垃圾、油污杂物,水体泛红、发黑的异常色泽,以及河岸两侧隐蔽的违规排污口、随意堆放的垃圾点等问题清晰捕捉,并实时回传至镇环保办公室的监控终端。
 
  屏幕前,工作人员紧盯画面细节,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过系统标注坐标位置、记录问题类型与具体情况。不同于以往“发现问题后需多方协调、等待周期长”的情况,如今砖墙镇能当天根据排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清理方案或整改措施,实现从画面采集到问题处置的无缝衔接,彻底跳出了水环境监管的“滞后性”局限。
 
  03 治污成效落地,绿色动能助振兴
 
  相较于传统模式,无人机巡河让砖墙镇的治污攻坚效率与精度实现双重跃升。在覆盖范围上,无人机可轻松抵达人力难以涉足的芦苇荡、危险河段,巡查范围覆盖镇域所有大小河汊,真正做到“全方位扫描、无死角监管”;在识别精度上,高清摄像头能清晰捕捉直径不足10厘米的塑料垃圾,结合人工复核,可精准定位隐蔽排污口,避免问题“瞒报漏报”;在处置效率上,无人机巡查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以上,问题处置周期也从“几天内”缩短至“当天办”。
 
  科技赋能的治污成效已实实在在显现。今年1—7月,砖墙镇马埂圩区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17个排涝口水质检测全部符合Ⅲ类水标准。清冽的河水不仅滋养着沿岸的稻田与荷塘,让水乡重拾“碧水穿镇”的灵秀,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资源”—— 依托优良水生态,当地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底气更足,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扎实。
 
  未来,随着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高淳区将进一步优化无人机巡河机制,以更高效、更精准的科技手段守护水网生态,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夯实乡村振兴的绿色基底。
 
  供稿:高淳区督改和攻坚办
 
  编辑:张莘璐
 
  原标题:南京高淳:科技赋能治污攻坚,无人机巡河守护碧水清波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截至目前,由生态环境部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已突破3.3万个。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筑牢安全屏障。
      2025-11-25 14:15:43    2120
      污染源监测水质检测气体检测
    •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5-11-23 14:16:44    4377
      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 宣城市绩溪县“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格局

      绩溪县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升级技术支撑、深化协同联动三重举措,“十四五”以来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及农村生态的全方位监测体系,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据基石”。
      2025-11-23 14:16:38    4062
      气体检测环境监测土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