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向深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同步取得重要进展。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目前,由生态环境部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已突破3.3万个。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筑牢安全屏障。
“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覆盖地表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新一代监测网络,并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目前,在采样、送样、分析测试等环节,已实现全过程自动化;“声音指纹”和“水质DNA”技术可精准识别生物物种;高光谱、量子雷达等新技术“看得更细、探得更远”;整个监测网络对污染过程已实现小时级响应。
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领与支持。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随后,《“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出台,提出“四个一”具体目标,即“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
2024年,《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出炉,要求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加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印发,进一步明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新一代国家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年末之际,首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行政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条例》重磅公布,定于2026年1月1日施行,主要的目的就是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作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迈入制度化、规范化、数智化发展新阶段。
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经过50多年发展,生态环境监测已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并正向智能监测跃升。”在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表示,通过科技赋能,监测将以更加明亮的“眼睛”、更加灵敏的“耳朵”、更加智慧的“大脑”,更好地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站岗放哨”。
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介绍称,目前,DeepSeek已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此外,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等,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
《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为贯彻落实该政策,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新增监测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让点位跟着群众走、数据围着民生转,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可感可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认为,数智化转型要以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为牵引,构建“精准治污靶向管控、科学治污模型支撑、依法治污数据存证”的技术框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监测业务的多模态融合。“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是触及监测业务需求、运行模式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是主动适应美丽中国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创新举措,也是强化监测核心业务与科技创新的根本途径。”
“十五五”提质增效潜力释放
《鲁网》数据显示,据预测,2027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智能化解决方案占比超60%。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监测系统细分领域,2022-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4.6亿、5.0亿、5.5亿元。国产技术全球化进程也在加快,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出口额近三年年均增26%,“一带一路”市场份额突破37%。
海内外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即将迎来数据驱动的价值新纪元。
与此同时,行业洗牌也在加速,传统设备制造商份额从2019年68%下滑至2023年51%,而具备AI能力的解决方案商市占率三年内从5%跃升至22%。资本市场印证此趋势:2023年环保监测领域23笔超亿元融资中,17笔投向数据建模与平台运营企业。另,华为、京东等“大厂”跨界入局,带来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等,大幅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
“十五五”期间的环境监测,将不再仅仅是环境管理的辅助工具,而是驱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核心引擎,是赋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未来,一个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普惠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必将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拥抱趋势、聚焦创新、把握机遇,将是整个行业参与者共同的主题。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