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技术前沿

环保新质生产力|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

2025-11-25 14:15:41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阅读量:1693 评论

分享:

  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2024-J-39
 
  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
 
  申报单位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江苏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源监管、监测网管理、智慧化决策、一张图管理和便捷化服务等信息化管理需求,实现行政区单元、水文地质单元、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污染源和所有地下水类型等核心要素全覆盖,构建重点污染源“一键统管”、地下水环境信息“一屏统揽”、地下水监测井“一网统筹”的一体化监管格局,形成区域尺度“一平台”+“三协同”+“五覆盖”+“六模块”的地下水环境监管“1+3+5+6”智慧化模式,有效支撑区域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工艺路线
 
  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基于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多用户协同构建标准化数据库,通过信息表达支撑管理决策,主要技术流程如下:
 
  1.多端多用户管理:根据工作属性设置分类分级的用户类型,根据用户类型自动匹配管理应用权限,实现网页端、移动端应用登录和信息互联互通。
 
  2.标准化数据库建设:以管理员为主导,多类型用户共同参与基础信息维护和标准化数据库建设,根据用户类型匹配的数据管理权限可针对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进行上传、转换、清洗、筛选和传输等,实现多层级数据管理和应用。
 
  3.监测监控网络搭建:以信息化系统平台为载体,融合监测设施硬件、监管系统软件、重点对象信息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通过统计不同类型、来源、监测层位、地理信息等,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多维立体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4.智能可视与信息表达:基于标准化数据库基本信息和智慧化监测监控网络,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关联性分析、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可视化、模型拟合等技术,精准识别地下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基础数据的科学应用有效支撑环境管理决策。
 
  5.信息反馈与管理决策:基于监测监控网络运行和智能化信息表达反馈的地下水环境突出问题,匹配定制化解决方案和可行性措施,提升地下水环境监管效率。
 
  工艺路线详见下图:
 
图片
图1 技术流程
 
图片
图2 用户管理流程
 
  技术特点
 
  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有效探索,与同类技术相比,在技术创新性、先进性、经济性等方面存在以下优势特点:
 
  1.该技术聚焦区域地下水环境监管效率和能力提升,以行政区为管理边界,涵盖全域地下水环境管理全要素信息,搭建地下水环境综合管理与决策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架构,有效补齐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短板。
 
  2.该技术聚焦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改善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创新区域尺度和污染源尺度协同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管理模式,将人工监测和在线监测结合、网页端和移动端结合,确保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可追溯、可比对,提升监测规范化水平。
 
  3.该技术遵循“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可视性”原则,通过多端协同的用户管理模式、打破多源异构数据壁垒、结合时空分析技术对地下水环境数据进行动态建模与可视化呈现,为地下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精准直观的科学依据。系统运行稳定、智能化水平高,操作便捷,运维成本低。
 
  4.该技术聚焦地下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思路,形成了“一平台”+“三协同”+“五覆盖”+“六模块”的地下水环境监管“1+3+5+6”智慧化模式,有效提升区域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
 
  应用效果
 
  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国家“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试点城市,该技术以行政区为单元统筹区域尺度地下水重点污染源监管、监测网管理、智慧化决策、一张图管理和便捷化服务于一体,对接在线监测物联网数据传输,实现行政区单元、水文地质单元、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污染源和所有地下水类型等核心要素全覆盖,构建重点污染源“一键统管”、地下水环境信息“一屏统揽”、地下水监测井“一网统筹”的一体化监管格局,形成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监管“1+3+5+6”智慧化模式,有效提升区域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支撑地下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江苏乃至全国具有较好的试点示范作用。
 
  应用案例
 
  1.“十四五”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泰州市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系统
 
  2.“十四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无锡市梁溪区土壤与地下水协同监管信息系统
 
  3. 苏州市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管信息系统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区域尺度地下水环境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