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环保

不能承受污染之重 环境治理怎能“轻视”海洋

2018-03-15 13:22:24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阅读量:96 评论

分享:

导读:

  【兴旺宝装备总站 环保】 从水污染防治、大气防治到土壤修复,从陆地环境治理到海洋生态环保,这是我国环境治理向纵深拓展的必然结果。近期,海洋生态获得关注,如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修复海洋生态值得深思。


不能承受污染之重 环境治理怎能“轻视”海洋
 

  保护海洋生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在环境治理中,必须坚持海陆污染的同防同治。
 
  近日,有媒体曝出,一名英国男子在巴厘岛海域潜水时,被成片的垃圾包围,镜头下的海水触不惊心。不止于此,在印度尼西亚潜水的一名国外摄像师也有类似经历,当他潜入海洋后,周围环绕的并不是各种海洋生物,而是漂浮的塑料垃圾。
 
  不可否认,在我国,海洋污染形势同样严峻。随着我国“蓝海”战略的推进、海洋旅游业的开发,人类在海洋上的活动日益频繁,而各种污染也开始逐渐侵蚀着海洋生态环境。填海造地、围海养殖、持续几十年的“海洋开发热”等行为,使得海水水质恶化、垃圾堆积成山、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在今年年初的围填海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国共有陆源入海污染源9600个,这就意味着平均2公里海岸线就存在一个污染源。同时,相对于陆地上的环境治理,全国各地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呈滞后态势。因而,海洋环境保护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短板中的短板”。
 
  看到了短板就必须加快补齐,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更是如此。自首部《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随着环境治理向纵深阶段挺进,政策体系建设日渐完善,一系列治理措施相继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底出台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2020年)》,提出海洋生态保护从修复治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监测评价、污染控制以及风险防范六方面布局。加之3月13日,*提请审议表示组建*,将监督*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也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迈入新阶段。
 
  除了在政策方面的补充,中国环保在线查阅资料发现,各地正加快推进海陆同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如:海南构建海洋生态保护检察监督体系;山东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海洋垃圾治理“厦门模式”被点赞……于是,“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念开始受到推广。
 
  如今,海洋生态受到关注,海洋保护和开发有序推进、全面提升海洋环境治理能力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与此同时,“生态+海洋”的综合管理体系正在完善,“从严管海、生态用海、系统护海、着力净海”是今后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应该如何保护?业内有人表示,先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再瞄准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以及财政资金的投入*。
 
  而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做好“防治+修复+保护”的有机结合。海洋承受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其生态环境的退化,根源在于入海污染物总量超过了海洋环境容量。因此,既要堵住陆地上的污染物入侵,也要减少“本土”污染源的产生,做好监测与治理并举的防范工作。
 
  针对已遭受污染的地区,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步伐,重点整治水污染和固废污染。而对于尚未污染或污染不严重的地区,坚持源头预防、风险管控的原则,鼓励人人都参与到海洋环保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