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用户规模和普及率呈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增长2.66亿人,半年增长106.6%。《报告》显示,我国相关企业积极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背后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8.58%,位居世界第一,逻辑推理能力、多模态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场景拓展奠定技术基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既划定了安全红线,又为应用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C端场景,生成式AI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80.9%的用户会使用AI产品解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内容创作成为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普通用户借助AI工具实现创作能力的跃升,无论是文字写作、图像生成还是音视频制作,技术都在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全民创新潜力。
从全球应用趋势来看,AI助手已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占生成式AI应用下载量的85%,用户使用场景从非工作时段向全时段渗透,逐渐成为信息获取、生活咨询的常规工具,健康养生、购物咨询、旅行规划等生活类应用需求显著提升。
在B端领域,生成式AI正成为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从消费行业到工业制造,从医疗健康到金融服务,技术赋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在工业领域,特斯拉利用多模态AI技术将新车研发周期缩短40%,西门子通过AI自动生成工厂3D布局模型,设计效率提升6倍;台积电智能工厂借助边缘AI分析传感器数据,设备故障率降低35%。
医疗健康领域迎来革命性变化,腾讯觅影通过合成罕见病影像数据,将肺癌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2%;AlphaFold3能预测98%的人类蛋白质结构,将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金融行业则通过AI实现效率与合规的平衡,腾讯云金融大模型打造的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已广泛落地,合成数据技术在风控模型训练中有效规避了隐私泄露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AI正加速向农业、能源、科研等专业领域渗透。在农业生产中,AI结合传感器数据优化种植方案;能源领域通过智能电网优化减少输电损耗,油气藏勘探中利用合成地震数据降低勘探成本;科学研究方面,AI辅助生成实验仿真环境、加速分子模拟,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多模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场景拓展的关键支撑,模型对图片、视频等信息的理解能力显著增强,支持文本、图像、3D模型等多模态输出,为跨领域应用提供了可能。
未来,随着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将进一步突破想象,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开启智能化时代的全新篇章。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