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船舶》(T/CANSI 162—2025)。这是船舶行业首个系统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标准,对加快船舶工业产业链碳减排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背景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各国和各行业的共同责任。中国作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船舶工业作为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广,其碳减排行动对推动国内外造船产业链整体减排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努力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了于2050年前后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国际船东对船舶制造环节碳足迹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产业链碳减排行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组织船舶信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编制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船舶》。该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明确了船舶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出厂交付的碳足迹系统边界、量化原则、数据要求和报告格式,为船舶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了系统、规范、可操作的方法学支撑。
二、主要内容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船舶》标准规定了船舶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目标、核算范围、系统边界、数据收集与处理、核算、报告等内容,适用于指导船舶产品碳足迹核算活动。
(一)功能单位
以“1艘船舶产品”作为功能单位,例如“1艘5万吨甲醇双燃料油船”。
(二)系统边界
船舶产品碳足迹核算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覆盖原材料、配套设备、物料运输和制造过程四个阶段,不含运营阶段和回收阶段。
(三)数据要求
1.数据类型:分为初级数据、现场数据、次级数据,优先使用现场数据。
2.取舍准则:可舍弃产品碳足迹影响较小的因素,简化数据收集过程。重量占比小于各部分(包括原材料、配套设备、能源、耗能工质)0.1%的物料可舍弃,但累计舍弃不能超过整船重量的5%。舍去部分应有书面记录并说明舍去原因。
3.数据分配:优先使用物理关系参数(例如数量、质量、工时、涂装面积、切割米数等)作为分配指标;若无法建立物理关系,则根据经济价值进行分配;若使用其他分配方法,应提供所使用参数的基础及计算说明。
(四)计算方法
1.原材料碳排放:覆盖钢材、铜材、铝材、油漆、电缆、焊材等原材料,根据原材料重量和排放因子计算碳排放。
2.配套设备碳排放:覆盖主机、发电机、螺旋桨、锚绞机等配套设备。配套设备碳排放优先选用供应商提供的、经第三方机构认证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如果无法提供,则根据配套设备的原料获取和制造过程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计算;如果上述数据均无法获取,则根据行业最差水平计算。
3.物料运输碳排放:根据每种物料的重量、运输方式、运输规格和运输距离,结合运输排放因子计算。
4.制造过程碳排放:包含生产系统用能碳排放、辅助生产系统用能碳排放、委外加工碳排放、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碳清除。其中,生产系统用能碳排放覆盖钢材到厂、钢料加工、分段小组立、分段中组立大组立、舾装件加工、舾装、涂装、总组搭载、系泊试验、试航工序,采用分工序、分排放源、分设备的核算方法。
(五)报告内容
船舶产品碳足迹报告包括核算主体信息、核算边界、数据与方法、分配方法描述、碳足迹结果、不确定性说明、改进建议等。本标准提供统一的报告模板和数据表格,便于行业间结果对比,提升透明度。
三、试点应用
本标准已在广船国际、大连船舶、上海外高桥、中船澄西、江南造船、沪东中华、黄埔文冲等11家船舶总装企业开展了试点应用。实践表明,本标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可准确反映各阶段的碳排放结构,帮助企业识别排放热点、挖掘减排潜力、制定减排路径。
四、实施意义
该标准的制定与发布,是船舶工业积极响应“双碳”战略、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填补了船舶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的空白,为船舶工业产业链深度减排提供了有效工具,也将助力船舶工业企业系统管理产品碳排放,帮助企业提供经得起验证的碳足迹数据,对船舶工业及国内外产业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