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13日——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上受季风控制下的气候不稳定影响,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已成为基本国情。随着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24年的67%,城市水安全问题尤为凸显。北京、郑州、武汉、南京、深圳、广州、济南等多地发生严重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看海”、“逢大雨必涝”成为我国城市的一种通病。传统防灾体系在极端天气等灾害面前暴露无遗。碎片化的管理模式造成信息孤岛,部门间协同效率低下,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应对窗口期。“电话+人工”的层层传递模式,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传统模式的困境,智慧城市技术正重塑全链条防灾减灾体系。
▶智慧预警与科学决策
在灾害发生前进行精准预测和规划,是智慧防灾的终极目标。
精准预测,防患于未然: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可以对灾害进行更精准的预测。例如,深圳市发布的2025版设计暴雨雨型查算图表,能更精准地模拟不同区域的降雨规律,为城市的排水和防洪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在广西百色,一套洪涝灾害AI预警模型成功预测出某村屯存在山洪泥石流风险,当地政府据此提前组织了全体村民转移。约40分钟后,洪水如期而至,由于预警及时,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全域感知与秒级预警:智慧城市通过布设物联网传感器,构建起覆盖城市的“神经末梢”。百色市建设的暴雨风险智能预警调度系统,汇聚雷达、气象、水文、水库等实时数据,能实现分钟级的动态风险研判。其预警信息可在触发瞬间,通过语音电话和短信,精准传达到市、县、乡、村、屯五级防汛责任人和网格员,实现了“秒级直达”。
▶高效响应与处置
当灾害来袭,智慧城市的重点是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险情的快速处置。
扁平指挥,精准调度:百色市在防御台风“博罗依”期间,应急指挥系统研判出17个高风险点和31个较高风险点,通过扁平化指挥模块直接调度各级负责人。这改变了传统“电话+人工”的层层传递模式,处置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智能装备,高效救援:智慧城市在防灾减灾中,也体现在救援装备的科技化升级上。在浙江杭州的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一场搜救犬与仿生机器狗的地震应急救援比赛精彩上演。这些机器人能进入不适宜人类进入的危险环境执行任务,展现了科技装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救援潜力。同时,活动现场还展示了森林消防机器人、疏通机器人、破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让群众可以亲身体验科技赋能应急救援的独特魅力。
▶强化韧性建设
“韧性城市”是智慧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城市在遭受灾害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基本功能的能力。
工程与金融并举: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中强调,要深刻汲取灾害教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投入。这包括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和重要工程设施等抗震加固改造,以及推动巨灾保险、灾害民生保险等灾害保险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开发韧性债券、减灾基金等金融工具。
规划先行,源头管控: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灾害风险。要推动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等决策中,严格控制高风险区域的开发建设,从源头上降低灾害风险。
▶提升公众防灾素养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依赖技术先进,更需公众参与。让防灾知识"活"起来,是提升社会整体韧性的关键一环。
互动体验,知识入心:浙江省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通过“演、赛、讲、展、体验”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将专业的防灾减灾知识巧妙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一场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防灾华容道逃生比赛》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目光。该比赛创新性地将华容道经典玩法与防灾知识相结合,参赛者需要穿过立体棋面,在游戏中趣味性地了解台风、山洪、泥石流等九种自然灾害的应对方式。
技能实操,补齐短板:在许多科普活动中,担架制作、绳索打结、心肺复苏等实用的应急救援技巧体验区总是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市民排队参与,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援技能。
结语:
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之际,我们能看到,智慧城市通过数据驱动的预警、算法优化的调度和持续学习的机制,正在将防灾减灾的模式从传统的被动响应,升级为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的全流程主动智能防控。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