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强调当前亟需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投资减少灾害风险,来应对不断攀升的灾害成本。
这个始于1989年的纪念日,从最初定在10月第二个星期三到2009年固定为10月13日,每一次日期的校准,都是对全球灾害形势的精准回应。联合国设立这一节日的初衷,是推动建立“全球风险意识与减灾文化”,让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这一理念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完全避免的挑战,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亚洲的暴雨洪涝冲毁家园,美洲的飓风掀起狂涛,欧洲的高温炙烤大地。我国亦未能置身事外,暴雨洪涝、地质灾害、地震等灾害持续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暴露出抵御极端灾害的韧性能力仍有短板。这些惨痛的现实印证着一个真理:灾害风险从未远离,唯有主动投资韧性建设,才能在风险来临时守住生命底线。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全球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这里的“投资”绝非单一的资金投入,而是涵盖政策引导、技术研发、理念普及的系统性工程。
在政策层面,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投入,针对风险防控、抗灾设防等短板强化源头治理。这种顶层设计的投入,是韧性建设的制度保障——如同为城市搭建“安全骨架”,让学校、医院等关键场所成为灾害中的“生命孤岛”,而非脆弱节点。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更强调,韧性建设需聚焦“避免新增风险、降低既有风险”,通过早期预警与社区准备将灾害损失最小化,这一国际共识已成为各国政策制定的核心依据。
技术创新则为韧性建设注入硬核力量。从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秒级响应,到无人机巡查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再到大数据模拟极端天气路径,科技投入正让防灾减灾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施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承诺“五年内让全球每个人都能获得预警保护”,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国在监测技术、信息传播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国家推动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组织科普讲座、疏散演练,正是要让“韧性理念”深入社会肌理。在浙江温州,社区居民通过模拟台风撤离掌握自救技巧;在四川汶川,中小学生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这些看似微小的投入,却能在灾害来临时挽救无数生命。正如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所强调的,从“减灾始于学校”到“掌握知识保护生命”,全民素养的提升始终是韧性建设的根基。
国际减灾日,是一个警醒与希望并存的日子。它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坚韧的行动和团结的力量,减少灾难带来的伤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将防灾减灾意识融入生活,为生命的韧性注入更多力量。愿灾难永是虚惊一场,愿我们都能在风雨中守护彼此,共筑安全的家园。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