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地方新闻

江西建成全省首个一体化智能水质监测体系助力破解鄱阳湖总磷治理难题

2025-08-27 14:01:45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阅读量:17853 评论

分享: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之际,江西立足科技创新,开启鄱阳湖流域生态治理新篇章。随着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快建立美丽江西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方案》印发,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近期,由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打造的全省首个一体化水质监测体系在九江鄱阳湖流域建成投用,标志着鄱阳湖总磷污染治理迈入数智化新阶段。
 
  一、省级统筹破局,政产学研协同攻坚
 
  作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排头兵”,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近期联合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污染监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江西省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试点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地表水省级监测网络资源优势,整合地市一线监管经验与国家级科研力量,选定鄱阳湖重要支流博阳河作为试点,全力打造集监测、预警、溯源、处置于一体的数智化监测体系。从协议签署到体系落地,仅用1个多月时间,创造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速度。
 
  二、五位一体监测网,靶向突破总磷治理
 
  在博阳河15公里示范河段,一套围绕鄱阳湖总磷污染防控设计的五位一体监测系统正高效运转。这套系统通过物联感知、智能分析、快速响应,实现对总磷等关键指标的全时段、全要素监测。
 
  智慧水站作为监测体系的“神经中枢”,集成地表水、大气降水、地下水联测功能,实时采集总磷等核心数据。一旦发现总磷浓度异常波动,系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自动触发上游关联采样站点加密监测,同时派出无人机开展试点流域巡查,将传统监测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
 
  搭载高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化身全天候“巡河尖兵”,在博阳河流域构建起半径5公里的立体巡查圈。通过预置流域地理信息和AI图像识别技术,无人机能够自主完成起降巡航,不仅能快速锁定工业排污、农业面源等潜在污染源,更能精准识别磷污染特征,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可与智慧水站、智能采样站进行快速联动,迅速出击实现污染溯源。
 
  布在河岸的10余座智能采样站,如同24小时值守的“水质哨兵”。当监测到总磷等指标超标时,采样站自动启动加密采样程序,运用自适应采样算法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水样,并通过恒温运输链和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黑灯实验室则承担着“数据解码”重任。在博阳河试点,共青城工作站化身“快检先锋”,4台自动检测仪自动常规样本日检测量达40余个;样品量较大时,九江黑灯实验室的机械臂接力上岗,样品从进样到出报告全程无人干预,400多个样本在黑灯实验室自动流转检测,可精准测定总磷、氨氮等19项关键指标。特别是在汛期等污染高发期,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总磷污染防控提供海量精准数据支撑。
 
  智慧平台将分散的数据转化为治理“利器”。各系统数据实时汇聚至生态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不仅能实现总磷浓度的实时预警预测,还可精确计算污染通量、评估环境容量,为鄱阳湖总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问题发现到分析报告生成,整个流程在8小时内即可完成。
 
  三、数智赋能显成效,磷控治理开新局
 
  这套系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治理范式的深层变革,让鄱阳湖总磷污染治理实现了从“经验治理”到“精准施策”的跨越。监测频次从每月1次提升至每天3次,应急响应时间由24小时压缩至4小时,污染溯源精度从公里级提升至百米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总磷污染的精准监测和快速响应,为鄱阳湖流域实施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下一步将以此次试点成效为契机,探索推进监测体系在鄱阳湖全流域推广应用,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与美丽江西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让科技成为守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坚强后盾。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化监测模式,也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贡献“江西智慧”。
 
  供稿 |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贾娟娟
 
  原标题:江西建成全省首个一体化智能水质监测体系助力破解鄱阳湖总磷治理难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5-11-23 14:16:44    4377
      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 宣城市绩溪县“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格局

      绩溪县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升级技术支撑、深化协同联动三重举措,“十四五”以来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及农村生态的全方位监测体系,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据基石”。
      2025-11-23 14:16:38    4062
      气体检测环境监测土壤检测
    • 珠中江阳四地签署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

      近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阳江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署《珠中江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将着力构建“预防为主、协同联动、科技赋能、信用约束”的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体系。
      2025-11-23 08:38:00    3450
      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