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国家认监委制定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新版规则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
新版规则指出:
相关指定认证机构应当依据新版规则和强制性产品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要求,制定对应的认证实施细则,向国家认监委备案后方可按照新版规则实施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
此前已经颁发的有效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可继续使用,认证证书转换工作采取到期换证、产品变更、标准换版等自然过渡的方式完成。
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3C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自2002年正式实施以来,3C认证目录不断动态调整,目前已覆盖电子电器、消防设备、安防产品、机动车辆及零部件等20大类172种产品。这些产品要么直接关系人身安全(如家用电器、儿童玩具),要么涉及公共安全(如消防器材、安防监控设备),其质量与安全性能直接影响社会运行的稳定性。3C认证通过“先认证后上市”的准入机制,从源头阻断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成为我国安全防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工具。
3C认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气安全:阻断触电、火灾等致命风险
电气安全是3C认证覆盖最广的领域,涉及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设备、电线电缆等多个品类。此类产品若存在设计缺陷或生产瑕疵,可能引发触电、短路起火等严重事故——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3年我国因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占火灾总数的34.6%,其中未通过认证的“三无”电器是主要诱因。
物理安全:防范机械伤害与结构失效
对于存在机械运动、结构承重或尖锐部件的产品(如电动工具、玩具、压力锅),3C认证重点防控“机械伤害”风险,通过严格的物理性能测试确保产品结构稳定、操作安全。
化学安全:阻断有毒物质的健康危害
部分3C产品(如电线电缆、塑料外壳、儿童电子产品)可能含铅、镉、邻苯二甲酸酯等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内分泌紊乱等健康问题。3C认证通过“化学物质限值”强制要求,从源头控制此类风险。
信息安全:守护数字时代的“软安全”
随着智能设备普及,3C认证目录逐步纳入智能摄像头、路由器、智能门锁等联网产品,其信息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被恶意控制)成为安全防范的新焦点。3C认证通过“信息安全测试”构建数字防线: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风险的形态将更加复杂,但3C认证通过动态调整的机制,持续将新兴风险纳入管控范围,为社会安全提供稳定且可信赖的制度保障。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