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政策法规

全国首个!深圳率先推出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

2025-07-23 14:02:32来源:深圳生态环境 阅读量:17250 评论

分享:

  “萤火虫飞舞、小松鼠跃动林间、各种鸟类嬉戏枝头、楼宇间‘隐藏’生态秘境、野生动物有了一座座回家的‘桥’……”在深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愈来愈多。
 
  为进一步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于近日联合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系统化指导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的地方性技术文件。
 
  该《指引》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红树林基金会(MCF)历时3年研究编制,以“近自然、可持续、协同提升”为原则,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养全链条提出技术指引,为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提供科学支撑。
 
  立足国际视野
 
  回应时代命题
 
  深圳是一座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也是在COP15上荣获首批国际“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的城市之一。目前,其累计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2234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5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40种、鸟类约429种(约占全国的1/4以上),且拥有全球候鸟迁飞通道重要驿站和越冬地之一的深圳湾,每年吸引超十万只候鸟停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专项行动目标,深圳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合路径,《指引》的出台,正是落实国家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实践行动。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然生态和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孙芳芳介绍,深圳现有1320座公园,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但传统公园建设和管理主要围绕美学和休闲游憩功能提升,容易忽视公园生态功能的发挥。《指引》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概念,即在公园的建设和养护等过程中,贯彻生物多样性友好和近自然的理念,结合公园实际功能分区、自然特性,因地制宜为各类生物维持或营造食源地、水源地等栖息地,对公园中存在的各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管控,必要时科学配置满足不同类群生物需求的友好设施,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形成广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去年也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指引》就是基于试点评价公园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编制的。”孙芳芳表示。
 
  聚焦微栖息地
 
  构建生态网络
 
  《指引》分为总则、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流程、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策略和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可持续管理四个章节。其针对公园水体、土壤、园路铺装、植物配置、建筑、照明、排水、堆肥及科普宣教等设施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友好改造与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万万没想到,在城市里也能看到萤火虫!”市民何女士感叹。据悉,这一现象的发生,得益于福田区对萤火虫微栖息地的保护。微栖息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能是城市公园中的一片树林、一片灌草丛、一个池塘,或者是河流的某一段。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却为野生动物提供着宝贵的生存环境。
 
  为此,《指引》特设专题,根据公园栖息的各类动物生态特征及生境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各类群微栖息地营造的核心和操作要点,并提供了相关参考案例,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两栖摇篮”和笔架山公园“蕨代风华”萤火虫生境案例。
 
  在可持续管理方面,《指引》围绕植被、土壤、水体管养详细罗列了管理要点和操作措施。同时,针对高密度城市化区域存在的光污染、流浪动物等问题,在声光管控、游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流浪动物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管理措施。
 
  深圳市于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也特别设立了“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章节。无论是《评价体系》,还是《指引》,抑或是《规划》,都体现了深圳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创新管理机制
 
  推动多元共治
 
  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是此次《指引》的一大亮点。
 
  在公民科学方面,鼓励市民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交物种观察记录,参与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
 
  在自然教育转化方面,支持公园开设自然教育课程,以及组织发展公园志愿队伍,秉持以“一群人带动一座城”的理念,通过志愿活动凝聚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力量。
 
  在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为学校提供研学课程,组织开展公园自然探索或科研课题。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未来将联合城管努力推动一批公园按《指引》进行实施改造。“我们希望通过公园这一‘城市绿洲’,串联起城市生态网络,让市民推窗见绿、看草木摇曳、听虫鸣鸟叫,感受真正的‘诗意栖居’。”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长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修复研究的资深专家、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刘德荣认为,本次编制的《指引》,其条文针对性、可操作性走在全国前列,“从为鸟类设计巢箱、为萤火虫栖息构建适宜生境,到为动物设置饮水点和保证其饮用水质标准等,均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尊重大自然每一生命’的先进理念,为高密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
 
  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处
 
  编辑:深小环
 
  原标题:全国首个!深圳率先推出生物多样性友好公园建设与管养指引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5-11-23 14:16:44    4377
      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 宣城市绩溪县“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格局

      绩溪县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升级技术支撑、深化协同联动三重举措,“十四五”以来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及农村生态的全方位监测体系,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据基石”。
      2025-11-23 14:16:38    4062
      气体检测环境监测土壤检测
    • 珠中江阳四地签署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

      近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阳江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署《珠中江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将着力构建“预防为主、协同联动、科技赋能、信用约束”的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体系。
      2025-11-23 08:38:00    3450
      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