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行业动态

新茶粽子 “穿华服”?过度包装背后的资源浪费与消费隐忧

2025-05-09 14:00:20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 阅读量:547 评论

分享:

  随着新茶陆续上市,端午佳节也日益临近,茶叶、粽子等传统特色商品再度成为市场焦点。然而,与之相伴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过度包装,这个长期困扰市场的顽疾,在各类商品尤其是节令性商品上屡见不鲜,其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剖析与解决。
 
  从市场现状来看,茶叶过度包装现象颇为突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24年3月25日正式批准发布的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第2号修改单中,对茶叶包装有着明确细致的规定。茶叶及相关制品包装层数不应超过三层,销售价格在200元以上的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组织应将包装成本比例控制在15%以内;其他销售价格的茶叶及相关制品,生产组织应将比例控制在20%以内,且茶叶及相关制品的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商家为了提升茶叶“档次”,追求更高利润,采用多层豪华包装。一些高档茶叶礼盒,内部不仅有精美的纸盒,还嵌套着木质或金属材质的包装盒,层层包裹之下,茶叶本身所占空间比例极小。在包装成本上,远远超出规定比例,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相当一部分费用花在了不必要的包装上。
 
  粽子作为端午佳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度包装问题同样严重。在以往的市场中,不少粽子礼盒为了吸引消费者,使用大量高档包装材料,如绸缎内衬、实木礼盒等。这些粽子礼盒体积庞大,打开后却发现粽子数量有限,大量空间被用来放置各种装饰性物品。按照消协的判定标准,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就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而许多过度包装的粽子礼盒,无疑已经触碰甚至远远超过了这一红线。
 
  商品过度包装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资源浪费角度而言,包装工业的原材料诸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均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紧缺资源。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每年包装废弃物总量达1.5亿吨,其中70%以上是过度包装造成的。大量的资源被用于过度包装,且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这无疑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环境污染方面,过度包装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增加了垃圾处理的工作量与难度。包装袋、胶带、泡沫等垃圾难处理、难降解,部分包装和缝隙填充物还属于化学品,处置不当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以塑料泡沫为例,其在自然环境中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降解,长期堆积会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对于消费者而言,过度包装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负担加重。商家将过度包装的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中,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得不为这些不必要的包装支付额外费用。比如一盒原本价值100元的茶叶,由于过度包装,价格可能飙升至200元甚至更高,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却没有得到与之对应的产品价值提升。而且过度包装容易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更多地关注包装的奢华程度而非商品本身的品质,长此以往,不利于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造成商品过度包装的原因错综复杂。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企业认为精美的包装能够提升产品档次,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获取更高利润。一些企业甚至将包装视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手段,忽视了产品品质的提升。从消费者层面分析,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礼品时,存在“好面子”心理,认为包装越豪华,送礼越有面子,这种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过度包装之风。另外,市场监管虽然在不断加强,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监管漏洞,对于一些过度包装行为未能及时有效地查处,使得部分商家心存侥幸,继续进行过度包装。
 
  为了有效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需要多管齐下。在标准制定与执行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如针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售价的20%等规定。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些标准的宣传力度,让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充分了解。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针对茶叶、粽子等重点商品,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对违规进行过度包装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对于消费者,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理性消费,让消费者认识到过度包装的危害,主动抵制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生产企业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优化产品包装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包装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包装,降低包装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严格落实标准,加强监管,转变消费观念,才能让商品包装回归本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营造一个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