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政策法规

附全文|《珠海市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部门解读

2025-03-06 14:23:37来源:中国珠海政府 阅读量:18710 评论

分享:

  一、政策背景
 
  为维护生态安全,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珠海市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预案》(下称《预案》)。
 
  二、政策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珠海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珠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珠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有关规定,制定《预案》。
 
  三、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化建设,以应对生态破坏类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事件,推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四、主要内容
 
  《预案》共七方面内容,主要包括总则、组织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附件。其中,运行机制包括:风险防控、监测与预警、信息来源与核实、应急处置与救援、后期工作。应急保障包括:队伍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附件中“生态破坏事件分级标准”如下:生态破坏事件分级根据下列分级标准确定。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内发生的生态破坏事件等级提高一级。
 
  1.特别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1)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灭绝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3) 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0立方米以上,或幼树25万株以上的;(4) 毁坏、乱占、非法改变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500亩以上的,或属其他林地3000亩以上的;(5)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生态破坏事件。
 
  2.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1)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3) 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立方米以上、5000立方米以下,或幼树5万株以上、25万株以下的;(4) 毁坏、乱占、非法改变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0亩以上、1500亩以下的,或属其他林地1000亩以上、3000亩以下的;(5)造成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影响的生态破坏事件。
 
  3.较大生态破坏事件
 
  (1)造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3) 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立方米以上、1000立方米以下,或幼树2.5万株以上、5万株以下的;(4) 毁坏、乱占、非法改变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25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或属其他林地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5)造成跨区(功能区)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生态破坏事件。
 
  4.一般生态破坏事件
 
  (1)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2) 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250立方米以上、500立方米以下,或幼树1万株以上、2.5万株以下的;(3) 毁坏、乱占、非法改变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00亩以上、250亩以下,或属其他林地25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
 
  五、有利举措
 
  《预案》的出台将有助于建立健全生态破坏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应对生态破坏事件,进一步保障全市生态安全。
 
  六、新旧政策差异
 
  《预案》属于新出台政策。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 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25-11-23 14:16:44    4377
      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 宣城市绩溪县“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格局

      绩溪县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升级技术支撑、深化协同联动三重举措,“十四五”以来构建起覆盖水、气、土及农村生态的全方位监测体系,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据基石”。
      2025-11-23 14:16:38    4062
      气体检测环境监测土壤检测
    • 珠中江阳四地签署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

      近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阳江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署《珠中江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跨区域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将着力构建“预防为主、协同联动、科技赋能、信用约束”的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体系。
      2025-11-23 08:38:00    3450
      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