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政策法规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将推进监测标准制定

2024-02-24 08:54:09来源:化工仪器网 阅读量:37 评论

分享:

导读:为切实发挥标准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信部近日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从体系框架、重点领域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建设提出具体方案。

  工业领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点对象,推进“十四五”期间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需要相关标准支持。为切实发挥标准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信部近日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体系框架、重点领域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建设提出具体方案。
 
  在建设目标方面,《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指南》搭建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分为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等五大类标准,并进一步细分为16个二级子分类。同时《指南》还明确了各大分类的重点领域。
 
  基础通用标准是主要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基础,包括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报告声明与信息披露等4类;核算与核查标准包括核算和核查,核算标准解决碳排放数据“怎么算”问题,而核查标准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技术与装备标准指能够有效降低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技术和装备标准,包括温室气体的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以及协同降碳等4类;监测标准主要是指能够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强度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检测和监测标准,包括监测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测设备及系统等3类,将规范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案、与分析方法、试剂材料、仪器与设备要求等内容;管理与评价标准包括低碳评价、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3类。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现行和在研监测标准项目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类别

状态

体系位置

GB/T 8984-2008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

国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GB/T 34286-2017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

国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GB/T 34287-2017

温室气体 甲烷测量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

国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GB/T 31705-2015

气相色谱法本底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在线观测方法

国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GB/T 31709-2015

气相色谱法本底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在线观测数据处理方法

国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YS/T 801-2012

电解铝生产全氟化碳排放量测定方法

行标

现行

监测分析方方法

20191001-T-606

气体分析 一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和氧气含量在线自动测量系统 性能特征的确定

国标

在研

监测分析方方法

20161882-T-303

平板玻璃企业碳排放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国标

在研

监测技术

2021-1751T-YB

钢铁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行标

在研

监测技术

2021-1752T-YB

冶金焦化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行标

在研

监测技术

2021-1753T-YB

铁合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行标

在研

监测技术

2021-1793T-JC

建材行业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行标

在研

监测技术

2021-1809T-SJ

电子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行标

在研

监测技术

GB/T 34415-2017

大气二氧化碳(CO2)光腔衰荡光谱观测系统

国标

现行

监测设备及系统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