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技术首页>采购指南

红外热像仪人体温度检测概述

2022
06-12

13:50:05

分享:
2717
来源:深圳市普利华科技有限公司

                                         红外热像仪应用于人体温度检测概述

       近年来,SARS、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日益流行和肆虐,尤其近期爆发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新型传染病防控级别已升至一级,疫情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在发生此类疫情时,体温检测是进行排查的重要手段,尤其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感染者都伴随着高烧症状,此时非接触式的红外热像仪具有非接触快速、方便、直观、安全的特点,克服了传统的体温计、额温计、点温计和耳温计等仅针对个体测量,耗时多、易交叉感染等不足的确定,而可有效的控制疫情扩散,减少人员伤亡,非常适合在机场、码头、车站、医院和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合进行体温排查。

什么是红外热像检测?

       红外热像仪使用非接触红外测温原理,可将被测目标各部位的温度在热像图中以颜色进行区分,我们就可以依据不同的颜色对各部位温度进行判断,从而快速、方便的进行问题点的判断。

为什么红外热像可进行人体体温排查,其优势在哪些方面?

1、 快速、大面积排查

红外热像仪使用非接触成像测温手段,图像响应速度为0.04ms,测温响应速度快,可在

1S内排查视场内人群中一个或多个高温个体(如使用传统的体温计检测一般需要3分钟/人次,普通点温计、额温计、耳温计为单个人体检测,一般检测时间需要4-5秒/人次)。

2、 远距离、安全隐蔽

采用被动式、远距离非接触式、非打扰式的测温方法,被检测人员无需停止、站立或作

出任何动作,即可完成体温检测。同时,工作人员远离被测人群,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3、 人体表面zui高温度搜索、方便快捷

红外热像仪可搜索出被检测人员的体表zui高温度,并可通过内置软件推算出体内温度显

示,方便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排查。

4、 连续检测、可靠报警

红外热像仪可使用外部电源供电,连续进行人体温度采样;具有全自动温度搜索功能,现

场人员只需持续的通过视场,红外热像仪即可快速、方便地进行体温排查。当视场内有高温个体通过时,红外热像仪可指示高温个体位置,并发出声音或颜色警示。

红外热像仪检测人体哪些部位?

人体体表的zui高温度一般处于额头、鼻根部周围及眼窝等部位,该部位的血管较多且表皮较薄,可以很好的反应被测人体的温度状态,故红外热像仪检测人脸部的位置为宜。

 

附录:

额头温度于实际体温对照表(环境温度在25±2℃条件下)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额头温度(

33.0

34.0

35.0

35.5

35.8

36.0

36.2

36.4

37.0

38.0

实际温度(

35.2

36.0

36.8

37.1

37.3

37.5

37.7

37.8

38.3

39.1

 

1、注意事项:

1) 被测都不得戴帽或用物体遮挡头部(允许戴口罩)

2) 被测者来自室外或来自与待测环境温度差异较大的地方时,被测者至少在测量环境2

分钟,待与待测环境温度一致后再进行测量,否则将混响测量结果;

3)被测者因剧烈运动、出汗等因素会造成改变体表与体内温度之间的偏差,因此,在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排查时,若发现休温超标,建议请被测人员先休息5分钟,再用红外热像仪或传统体温计进行复测;

4)所有的红外热像仪(福禄克Fluke红外热像仪菲利尔Flir红外热像仪德图Testo热像仪飞础科Fotric红外热像仪)测量的均为人体表面温度,即使进行的体内、体表温度修正,也传统体温计测量的人体体温也可能有一定的偏差,红外热像仪显示的温度值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体体温进行判断,故只能用于进行大规模人体体温排查,将体温高于正常人的个体排查出;

5)红外热像仪表现的体温超标的被测者,建议采用传统体温计进行复检确认;

6)手持式或在线仪器从与待测环境温度差异较大(10度以上)的地点取出时,应将仪器放置在待测环境中稳定运行至少15分钟后再使用。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