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行业动态

夏收进行时:小麦机收已全面展开,夏粮丰收有望

2022-06-01 14:15:10来源:农机网原创 阅读量:110 评论

分享:

导读:截至5月28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3798万亩,日机收面积678万亩,四川麦收进入尾声,湖北进度过八成,河南、安徽进入集中收获期、进度过一成,江苏、陕西、山西等省陆续开镰,标志着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

  小麦覆陇黄,田间收割忙。当前,在小麦主产区,一片片金黄麦浪吹出丰收的乐章。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截至5月28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3798万亩,日机收面积678万亩,四川麦收进入尾声,湖北进度过八成,河南、安徽进入集中收获期、进度过一成,江苏、陕西、山西等省陆续开镰,标志着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有1.1亿亩晚播麦,今年夏粮生产的良好形势来之不易,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做了不少补救措施,中央投入60亿元促进夏粮稳产丰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效克服了去年异常秋汛和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影响,当前小麦长势好于预期。根据目前的生产形势,今年夏粮有望丰收。下面关注一下各主产省份具体情况。
 
  河南:已收获1219万亩
 
  河南省是“中原粮仓”,也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今年河南省夏粮面积达8500万亩以上。据河南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消息,截至5月29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1219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4%,日投入联合收割机4.7万台。
 
  安徽:举办机收减损大比武,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约4280万亩,当前呈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向好态势,小麦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目前“三夏”抢收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预计月底主产区将全面开镰收割。今年麦收期间,全省将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力争10天左右基本抢收完毕,确保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为扎实推进机械强农行动,加快先进适用、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抓好机收减损、最短时间打赢小麦抢收硬仗,5月27日,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亳州市农业农村局、谯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全省“三夏”农机化技术培训暨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在亳州市谯城区顺利举办。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胡刚在活动上表示,从目前安徽省小麦生长情况来看,丰产已成定局,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需要加大机具保障,做好服务指导,确保机具状态良好、投入充足、转移顺畅,人机地落实,天路油保障,热接应(热线电话、跨区作业接待站、应急机收服务队)服务,实现颗粒归仓。
 
  江苏:迎战“三夏” 农机装备已到位
 
  据悉,为全力做好江苏“三夏”机械化生产和机收减损各项准备工作,奋力夺取夏粮丰收,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全省各地调度联合收割机近12万台(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123台)、大中型拖拉机14.5万台(其中无人驾驶拖拉机612台)、水稻插秧机11万台(其中无人驾驶插秧机553台),无人植保飞机1.4万台、烘干机3.2万台,小麦机收率预计稳定在99%以上,水稻机插率70%以上。当前,江苏省各地小麦已陆续开镰。
 
  陕西:应收尽收 夺取夏粮丰收
 
  当前,陕西省小麦逐渐进入收获期,为切实做好今年“三夏”期间各项工作,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务必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三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准确把握形势,全力以赴做好后期管理,千方百计巩固和扩大目前的好形势,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迅速行动,确保“三夏”任务圆满完成。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夺取夏粮丰收对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意义重大。去年秋播期间陕西省遭遇六十年不遇“强秋淋”,全省小麦播期推迟,晚播面积占比大,冬前弱苗比例高,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丰收压力较大。开春以来,各地不误农时积极落实促弱转壮田管措施,小麦苗情迅速转化升级,有望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
 
  结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打赢粮食生产第一仗,全年粮食丰收才有希望,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今年夏粮生产良好形势来之不易,在此预祝夏粮获得全面丰收。
 
  部分资料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