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安徽芜湖召开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明确将城市更新定位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性行动”。此次会议不仅为未来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标志着城市更新从过去零散的“项目化”改造,进入了强调系统性、可持续性与整体性的“新范式”阶段。对于智慧城市行业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更是一场从技术供应商到城市共建者的角色升级挑战。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相关企业需深刻理解政策内核,实现从“工具赋能”到“模式共创”的战略升维。
一、 精准把脉新要求:从“四大维度”切入系统化战场
智慧城市企业要参与其中,首先必须精准解读本次会议强调的四大着力点,这将是我们主战场。
在 “规划” 维度,会议强调了“城市体检”的先导作用。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只盯着建设环节,而应前置介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助力政府构建“城市体检-更新规划-项目实施”的一体化决策机制。通过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城市的人口、产业、设施、环境等进行多维度、动态化诊断评估,精准识别城市“病灶”,为科学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提供量化依据和动态模拟,从源头上避免“拍脑袋”决策。
在 “资金” 维度,面对城市更新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核心痛点,企业的思维不能局限于项目投标。应积极探索与“可持续投融资体系”相适配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将技术解决方案与政策性金融、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相结合,通过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和收益预期,帮助政府项目更好地获得资金青睐。同时,可以探索“投资+运营”的长期合作模式,通过参与更新后资产的长期运营,分享增值收益,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
在 “运营” 维度,会议明确指出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这要求企业彻底摒弃“一锤子买卖”的项目建设思维,将业务重心从“交付硬件”转向“运营服务”。智慧企业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平台,帮助政府或运营主体降低长期运维成本、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激活商业活力,实现更新片区从“面貌焕新”到“活力重生”的质变,让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长期价值。
在 “治理” 维度,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必须能够下沉到社区基层,与“城市管理进社区”、“物业服务进家庭”等治理要求深度融合。这需要打造能够联通政府、市场、市民的协同治理平台,不仅实现设施设备的智能管控,更要支持公众参与、民意反馈和社区共治,将技术赋能转化为治理效能,筑牢城市安全韧性的底线。
二、 战略升维与路径转型:从“项目乙方”到“生态伙伴”
基于上述四个维度的要求,智慧城市企业必须推动自身的三大战略转型,方能在这场系统战役中赢得先机。
首先,是角色定位的转型:从技术供应商升级为“城市合伙人”。 企业不能再满足于被动响应招标需求,而应主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成为政府在城市更新长期征程中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要具备顶层设计咨询能力,能够理解并融入地方的产业、文化与社会生态,提供融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与城市共同成长。
其次,是能力模型的转型:从“单点技术”进化到“场景贯通”。 单纯提供摄像头、传感器或软件平台已不足以满足复杂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云计算、物联网、BIM/CIM、AI算法等多种技术,与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工业遗存活化、基础设施升级等具体更新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能切实解决痛点、提升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就需要将适老化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停车、物业服务等能力打包成一个可落地、可运营的“产品包”。
最后,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从“项目结算”迈向“价值共享”。 面对政府的资金压力,企业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可以探索“轻资产运营”输出模式,通过提供技术平台和运营服务收取长期服务费;也可以采用“效果付费”模式,将部分收益与项目建成后带来的社会效益(如安全隐患降低率)、经济效益(如区域租金增长)或管理效率提升(如案件处置时效)挂钩,与政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结语:以智慧为舟,共渡城市更新的深水区
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城市发展正式迈入以存量提质为核心的下半场。这片广阔的天地,为智慧城市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舞台。然而,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只有那些能深刻理解城市发展规律、主动进行战略升维、从“赋能者”真正转变为“共建者”的企业,才能跨越项目化思维的浅滩,在这场深刻的城市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与我们的城市共同驶向更加智能、宜居、韧性的未来。
本文部分内容由AI整理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