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瓷都,窑火绵延承古韵;标准为纲,匠心筑基启新程。2025年11月14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景德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成型施釉工》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会在“中国瓷都”景德镇隆重召开。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相关领导,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景德镇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培训部副主任肖艳娜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评价处处长张天芬主持会议,来自全国陶瓷行业的院校学者、一线工匠、企业代表及标准编写组、评审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两项国家职业标准的科学完善保驾护航。
陶瓷产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轻工业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陶瓷行业正加速从“经验传承”向“标准引领”、“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转型,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为职业标准制定指明根本方向。两项标准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代表性职业规范,直接关系行业人才培养、产品升级和创新活力,对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两项标准编制自2021年启动,坚守“立足行业、服务发展、科学规范、务实管用”原则,在多方指导协调下广泛征集300余条修订建议,经唐山初审会打磨及多轮完善形成终审稿。其中《陶瓷成型施釉工》标准保留非遗技艺核心,新增智能化技能规范;《陶瓷产品设计师》标准突出数字化能力,兼顾多类型陶瓷产品特性,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要求的有机衔接。
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发表讲话,他表示,陶瓷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支撑,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标准引领。本次两项标准的编制,既是对千年陶瓷工艺精髓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回应。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扎根行业实际,广泛汇聚各方智慧,让标准既“接底气”又“有高度”。希望各位专家本着对行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重点关注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标准能够契合陶瓷行业发展实际,解决企业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导航图”、行业发展的“指南针”。
随后,景德镇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莉致欢迎辞,介绍了景德镇以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成效,全市目前拥有技能人才约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5万人,已构建“国家—省—市”三级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陶瓷产品设计师》编写组组长高蓓教授、《陶瓷成型施釉工》编写组组长郑兴我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标准编写思路、核心框架及修订过程。
在核心发言环节,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相关领导对两项标准编制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两项标准制定恰逢陶瓷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机遇,既要扎根行业实际、传承工艺精髓,也要吸纳新业态新技术,为技能人才搭建成长通道。针对终审工作,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守“整体性、等级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贴合行业需求与国家编制要求;二是严把科学准确关,确保条款清晰、界定精准、便于执行;三是强化前瞻衔接性,适配未来3-5年行业发展趋势,推动标准与产业链上下游规范衔接,构建完整技能标准体系。
随后,评审专家分为两组在组长带领下逐条审改标准文本,围绕技术参数、等级划分、技能要求等关键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最终修改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两项标准既传承了陶瓷工艺的核心精髓,又融入了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新元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次终审会的召开,标志着《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成型施釉工》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工作进入收官阶段。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认真梳理吸纳专家评审意见,加快完善标准文本并按程序报批发布。下一步,协会将以标准落地实施为抓手,推动标准与技能培训、职业评价、岗位使用深度融合,助力陶瓷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陶瓷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陶瓷文化在标准引领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