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行业动态

具身智能首个国标,北京人形VLA模型成唯一通过测试大模型

2025-11-14 14:25:11来源:“北京人型机器人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5127 评论

分享:

  11月7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基于编制中的国家标准《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大模型系统技术要求》正式发布了“求索”具身智能测评基准EIBench,同时邀请了多家国内顶尖具身智能团队参与了首次测评。在本次测评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XR-1模型成为了唯一一个通过测试的VLA模型,获得CESI-CTC-20251103具身智能测试证书,也成为了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VLA模型。
 
  
       “求索”具身智能测评基准EIBench,是针对具身智能数据难复用、模型泛化性差、安全难保障等产业痛点推出的首个具身智能领域评测基准,聚焦数据格式、具身智能大模型、安全及可信赖度等,形成基于国家标准的测评指标体系。该标准在模型侧主要面向VLA和VLM两类具身智能大模型,这也代表着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发展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基于视觉、语言和动作等多模态数据集进行训练的大模型,VLA能够打破传统具身智能系统中“感知-决策-执行”的模块分离局限,实现端到端闭环,同时借助大规模基础模型的泛化能力,能够实现跨任务、跨机器人和零样本的适应能力;也因为VLA 模型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可以使人与具身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更加自然、高效。
 
  根据介绍,EIBench在数据格式方面推动打造统一数据格式;其次,模型方面,形成了“三个一”的测评准则,分别是:
 
  一条标准化流程,实现可复现的公平评测——建设了评测任务确定-训练数据采集-模型定向训练-任务真机测试-测试结果分析的标准化流程。
 
  一个综合任务库,覆盖多维度复杂场景——设置了“单臂操作”、“双臂异步操作”和“双臂协同操作”3种难度等级,覆盖移动、放置、推、拉、倾斜、按压、插入、旋转等8类核心动作单元,全面考核模型基础物理交互能力。
 
  一套测试指标,量化模型综合性能——建立了多维度量化指标体系,包括任务成功率、平均执行用时、人工干预次数、危险操作次数及指令跟随率等,全面覆盖任务完成能力、执行效率、自主可控性及安全可靠性等核心要求,反映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综合性能表现。
 
  最后,在安全方面,建立了包括可控性、鲁棒性、可问责性、隐私保护、功能安全、韧性等14项一级指标,对具身智能系统安全可信水平的量化评估。
 
  
       在测试中,XR-1共在天工2.0、UR、Franka等三款机器人上,针对取放、推拉、旋转、插入等双臂技能进行基础测试,以及物体颜色、位置、姿态,环境亮度、色温,背景、干扰物等七大维度的泛化测试,一致通过。每项测试定量采集40-50条少量数据,在每个任务每项测试维度进行10次以上的真机测试,测试全程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参与,在流程设计和实际执行层面均做到了标准化公平可复现。
 
  上述结果得益于XR-1在VLA模型几个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作为北京人形不久前发布的跨本体VLA模型,XR-1通过积累超百万量级的自有多本体数据,采用首创的多模态视动统一表征学习,有效利用各类机器人操作数据和海量互联网视频数据。在此基础上,XR-1利用多模态视动统一表征训练、跨本体主网络训练和特定场景微调三阶段训练范式,实现机器人跨本体的通用操作知识积累和特定场景的多任务快速学习。在多种机器人本体上大量真实环境测试,实证了该方法的多本体、多技能、多任务、稳健泛化能力,以及其在快速掌握新技能上的巨大潜力。
 
  并且以XR-1为基础,北京人形也加强了“慧思开物”平台快速构建面向各类场景任务的通用技能库,实现多本体、多场景、多任务的能力,显著减少了具身智能应用开发的成本与用时,打通了具身智能技术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关键路径。
 
  本次XR-1成为唯一通过测试的具身VLA模型,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准确立后,能够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未来将继续以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推动具身智能加速迈向“最聪明和最好用”的新高度。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