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成为人民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制约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审判工作现代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多风格多任务长文本生成、多层次跨语种语言理解、情境式思维链逻辑推理、多模态等方面能力,融合司法领域的专业知识,赋能核心司法场景,提高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成为关键问题。
解决方案
1.推进基础工程
基于庭审场景任务特点,选好通用基础模型、构造法律知识库、打造高质量法律数据集、设计智能体评估标准等。
2.培育七大场景
诉辩分析场景。通过对起诉状及答辩状等诉讼材料进行结构化处理,对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答辩意见进行法律与事实关系分析,快捷梳理案情,辅助法官归纳争议焦点。
证据研判场景。通过对诉讼参与人提交的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进行文本处理和要素提炼,结合裁判要素库、证据指引库分析得出证据材料、证明内容、证据要素间的事实关系。
智能阅卷场景。通过构建具体案件案由的知识体系,对证据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案件事实,通过事实溯源证据原始出处,辅助法官快捷阅卷。
庭前准备场景。基于案情归纳推荐,形成本案待证事实、无争议事实、争议焦点,并结合法官阅卷批注的内容进行汇总,生成个案庭审提纲。
事实认定场景。庭审过程中或开庭后,对庭审笔录进行自动化提取,重新归纳本案的诉讼参与人、诉辩情况、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法官进行最终的事实认定和争议确认,便可快捷开展案件裁判。
裁判辅助场景。基于前述归纳总结的案件知识图谱,利用算法开展知识规则推理和裁判智能推理,辅助生成包含诉讼参与人、审理经过、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答辩意见、审理查明、本院认为、裁判依据、裁判结果等在内的裁判文书。
判后答疑场景。基于当事人对裁判的疑问,结合案件证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入道德伦理、社会价值、公认准则、善良风俗、村规民约理念,把说理、说法、说情融为一体,以共情为目标生成判后答疑文书,提升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程度,做到定分止争。
3.构建智能体
面向法官用户,基于大模型基本能力和七大智能场景,融合法院内部办案系统案件流程管理控制,配合法律知识库,构建智能体辅助法官完成庭前、庭中、庭后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推理能力。
创新点
技术与应用创新方面:主要是基于海量、权威和高质量法律大数据,以“多模态数字人+大语言模型+检索增强生成+蒸馏微调”技术模式搭建数字庭审智能辅助平台,其特色在于以智能体为支撑,打造基于链条的伴随式司法智能辅助新体系,提供诉辩分析、证据分析、智能阅卷、庭前准备、事实认定、裁判辅助、判后答疑等业务场景应用。
模式创新方面:通过成立司法应用场景实验室开展数字庭审智能辅助平台的可行性论证、设计、开发与测试工作。同时,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以“先通后专,通专结合”为发展思路,采用两种模式结合的方式构建数字庭审智能辅助平台,即对部分案由数量较大、逻辑推理不复杂、裁判规则较明确的案件,采取知识库方式进行搭建,着力帮助法官精准、快速进行裁判;对此类型之外的案件,主要依托基于通用大模型微调的方式逐步提升其处理能力,着力辅助法官捋清基本案情,提供相应法条、案例参考,让大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帮助认定事实、适用法律。
应用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数字庭审智能辅助平台已在全省99家法院上线,从使用效果来看,平台的诉讼主体分析、争议焦点归纳分析、案情图谱分析、证据分析、法律条款推荐、裁判推理等智能辅助功能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庭审效率,也能够替代基础重复性工作,降低司法人力成本。据测算,单个案件办理效率提升30%以上,特别是小额诉讼案件能帮助法官完成60%以上的辅助性工作,法律适用精准度明显提升。
社会效益方面:探索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工作稳慎融合,在案件争议焦点归纳便捷化、证据分析智能化、当庭裁判规范化等方面能有效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司法应用可复制可推广方案。有效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让法官更加专注于处理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的审判工作,有利于促进同案同判,提升审判效率,防范司法风险。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