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广西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发展大会暨创新大赛颁奖活动在南宁举行。农业农村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官员以及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慧农业发展前沿趋势,展示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大会特别设置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为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各子赛道决赛评选出的30支获奖团队颁奖。获奖团队来自专业赛道、东盟合作赛道和学生赛道,涵盖智能种植、智慧农机、数字乡村治理等多个方向。现场,一批智慧农业重点项目签约,涉及中国—东盟跨境AI农业决策系统、智能菇房、煮糖结晶过程人工智能控制、创新渔业示范基地智能化养殖、桑蚕茧丝绸产业服务平台等多个领域,为广西智慧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正以技术创新打破传统农业边界,用数据要素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驶入“智”造快车道。从政策顶层设计到田间地头实践,这场数字化革命正在重塑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国家战略的系统性指引。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明确“打造智慧农业”的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4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出台,形成了从战略规划到操作路径的完整政策矩阵。这一系列部署回应了两大时代命题:一是破解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短板,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10.78%,远低于二、三产业水平;二是应对耕地水资源约束趋紧、极端天气频发等现实挑战,以数字化手段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
在政策红利加持下,智慧农业已从选择性探索转向规模化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25%,较五年前提升近10个百分点;建成100个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达200万台,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突破4.1亿亩,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正逐步转化为智慧农业的生产能力。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各地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样本,推动智慧农业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堪称“大国粮仓”的智慧典范。通过应用无人驾驶农机、卫星导航精密播种和病虫害AI诊断技术,实现万亩农场管理“一键下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接近100%,劳动生产率提升超30%。数字化改造让黑土地焕发新生,印证了智慧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核心作用。
浙江以“未来农场”建设为抓手,走出特色产业数字化之路。在湖州、金华等地,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广泛应用于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水肥利用率提高20%以上,农产品优质品率显著提升。通过“物联网+电商”模式,浙江将智慧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打造出“生产有智慧、产品有品牌、增收有渠道”的乡村振兴样板。
在产业协同层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大疆农业与农科院共建“智慧植保联合实验室”,攻克复杂地形作业难题;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34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形成“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创新联合体,加速了核心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进程。这些实践表明,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的融合,既能提升生产效率,也能拓展产业边界,为乡村经济注入多元活力。
数字乡村赋能智慧农业,是一场关乎农业生产方式、乡村治理模式和农民生活品质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能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之问,更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家园。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