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企业动态

第八届进博会丨解锁ESG新成果,斯凯孚中国首款近零碳轴承亮相

2025-11-08 14:18:58来源:斯凯孚中国SKF 阅读量:6141 评论

分享:

   2025年11月5日至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瑞典以“主宾国”身份亮相进博会,并于6日举行国家馆开幕仪式。
 
  斯凯孚(SKF)作为全球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本次携多款创新性产品与解决方案参展,并重磅发布《斯凯孚中国ESG行动手册》。期间,斯凯孚还与多领域头部企业签约合作,共同迈向智能、高效、低碳的未来。
 
 
  01 中国首款近零碳轴承重磅发布
 
  在本次进博会现场,斯凯孚中国首款近零碳轴承亮相。该产品以令人瞩目的0.91kgCOze的超低碳足迹,定义行业新标准,不仅实现了100%废钢100%可再生能源使用,更在性能上实现了摩擦力降低高达70%的显著提升。目前产品已通过SGS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符合国际标准,可面向全球客户交付。
 
  这款轴承的内外圈部件和钢球采用绿色钢铁铸造,并使用电炉工艺,确保材料循环利用最大化和碳排放最小化。密封和保持架更是使用高性能生物基聚酰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首创采用热塑性塑料密封解决方案的同时,100%可再生能源制造实现了碳足迹进一步降低。润滑剂升级为生物质润滑脂,能减少一半摩擦,极大提升性能。
 
  11月7日,斯凯孚在进博会瑞典国家馆首发《斯凯孚中国ESG行动手册》及视频,系统呈现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将ESG深度融入原材料供应、研发运营、产品使用等全价值链的实践,以及携手产业链伙伴推动ESG生态建设的核心举措。依托“智能•清洁”战略之力,斯凯孚协同政府、行业组织、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开展ESG创新,将集团可持续发展行动与中国ESG实践有机融合,致力于打造跨国企业ESG本土化实践的优秀样本。未来,斯凯孚将持续深化ESG与业务的协同共生,以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赋能全产业链为抓手,服务用户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02 创新产品矩阵齐亮相
 
  除近零碳轴承外,斯凯孚还以其跨越百年的创新历程为主线,展出多款低碳、智能、高效的创新性产品与解决方案。
 
  悬浮在空中的轴承,展示“陶瓷球”材料比普通钢球更轻,并可实现绝缘防电腐蚀。在航空航天的飞行场景中,它是减轻重量、提高功率密度、延长寿命和减少维护时间的绿色“武器”斯凯孚再制造轴承,其过程仅需消耗生产新轴承所需能源的10%,实现成本与环保的双赢。RecondOil Box斯凯孚油品再循环器被称为润滑油的“血液透析机”,采用DST双分离技术,以智能净化、深层清洁、高效节能及可靠性等,延长油品寿命,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行业、冶金及工业等领域。
 
  在不懈研发创新产品之余,斯凯孚还推出了技术共享平台 ——“专利共享港”(The Patent Bay) ,向企业免费开放斯凯孚部分精选专利,加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03 战略合作再升级
 
  自1912年进入中国以来,斯凯孚深度融入中国工业脉络,服务铁路、航空、新能源、重工、机床等40多个行业。始终与各行业伙伴紧密协作,推动彼此成长。
 
  进博会期间,在瑞典乡村事务部大臣彼得·库尔格伦、瑞典驻华大使欧思诚、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韩安妮和瑞典贸易与投资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杨·拉尔森的见证下,斯凯孚与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此外,斯凯孚还与华夏汉华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
 
  本届进博会,是斯凯孚展示“智能”“清洁”战略成果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创新产品的发布与展示,还是与战略伙伴的合作,都源于其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斯凯孚承诺,到2030年实现全球生产运营环节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到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这不仅是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响应,也为转型实践带来示范效应。未来,斯凯孚将继续以前瞻性的绿色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愿与各方伙伴携手,将技术创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每一步,共同迈向高效、低碳的未来。
 
  —— 斯凯孚中国及东北亚区总裁
 
  王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