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桂北平乐的柿子园里硕果盈枝,沉甸甸的柿果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11月3日,“2025年平乐柿子丰收嘉年华暨‘黄金柿饼’新品发布会”在平乐县桥亭乡柿子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柿饼销售客商、电商运营平台代表,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种植及销售大户代表,以及平乐县相关部门代表近千人欢聚一堂,见证1.73亿元购销合同的签订,共话这份“甜蜜事业”。
平乐的柿子产业,藏着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的深度交融。作为全国最大的柿饼销售集散地,这里积淀了千年种植加工历史,柿果以“个大皮薄、味甜可口”著称,传统柿饼更因“甘柔晶莹”远销四方。但曾几何时,露天晾晒的作坊式生产让品质随天气波动,分散经营的农户面临“卖果难”的困境。如今漫步平乐乡间,万亩柿林连成片,智能车间机器鸣,这份蜕变的核心密码,在于“小柿子、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深耕。
科技为翼,让传统工艺插上标准化翅膀。在桂林国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净化车间里,看不到传统的晾晒竹匾,取而代之的是恒温恒湿的智能烘房与自动化生产线。“‘黄金柿饼’最大的突破是告别露天晾晒,全程在净化环境中加工。”公司董事长徐绍宣的介绍道出了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AI技术调控温湿度、精准把控加工时长,每批次柿饼的干度、色泽、口感都保持稳定,金黄透亮的外观与软糯香甜的口感,既留存了古法工艺的精髓,更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这样的科技赋能并非个例。在沙子镇的现代化产业园内,总投资4000万元的智能生产线可年处理鲜柿5万吨,成功攻克涩味控制、风味提鲜等行业难题。从“看天吃饭”到“数据说话”,平乐已培育240多家加工企业,将62万吨鲜果转化为柿饼、冰柿、柿子冰激凌等45万吨加工制品,让每颗柿果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如今,平乐柿子制品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12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一枚柿子富一方百姓”。
枝头的柿子红了又熟,平乐的产业兴了又旺。从千年技艺到现代产业,从分散种植到品牌集群,平乐用一枚柿子书写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随着“黄金柿饼”香飘全国,平乐的“柿”业必将迎来更红火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AI搜索资料编辑完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