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行业动态

交通领域动态速览|北京智能网联车产业驶入快车道、《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

2025-10-30 08:33:20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 阅读量:13891 评论

分享:

  近期,交通领域发生了哪些新动态?小编一文带你快速浏览交通领域最新动态!
 
  北京智能网联车产业驶入快车道
 
  近日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介绍,我国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北京也将加速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数据显示,北京“双智”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实现全市600平方公里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连片覆盖,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4500万公里。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至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进入市场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提出了“1+5+X”研究框架。其中包括:至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到2040年,含内燃机乘用车(HEV、PHEV、REEV)销量在乘用车新车销量中的比例仍将有三分之一左右;至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85%以上,其中BEV占80%;到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到2040年,以提质、增效、降本、低碳引领,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与数据闭环,实现汽车制造全环节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等。
 
  我国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
 
  10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提出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80%以上,力争进入世界汽车强国前列。此次发布的新版路线图,重点围绕节能汽车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智能网联汽车演进等核心方向展开,全新构建起1个总报告+5个技术群+26个专题的三层架构体系。
 
  中汽协:1-9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企业共销售2043.1万辆
 
  10月22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5年1-9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2043.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9%。在上述十家企业中,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风公司和广汽集团销量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他企业销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2025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
 
  据商务部消息,截至10月22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超340万份,置换更新超660万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促进绿色转型。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7.2%,带动1-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24.4%,市场渗透率达52.1%;其中9月市场渗透率达57.8%,实现七连增。同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年前三季度,报废汽车回收量734.5万辆,同比增长47.9%。据有关机构估算,累计可回收约710万吨钢铁、92万吨铝、93万吨塑料,推动减碳超2100万吨。
 
  中德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会议在京召开
 
  据工信部,2025年10月18日,中德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德双方围绕中德自动网联驾驶工作组的推进机制、工作进展以及共同关注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法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下一步,双方将持续巩固工作组推进机制,围绕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网络安全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积极拓展V2X通信、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的沟通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共性挑战,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部门: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到2027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除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其他高速公路服务区均应具备充电能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