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文化产业,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的行业变革正在上演。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不断应用于文化产业,在实践层面呈现出业态融合、技术点状突破、数字场景拓展等特征。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味着文化数字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的重点任务,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选择。
文化数字化的现实价值
1.创新文化产业模式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产业各环节,催生了3D打印文创、数字建模、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新业态。例如,3D打印技术让文创产品设计更高效,数字建模助力模型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游戏场景,新媒体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宣传推广效果。同时,数字技术还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提升文化消费体验
数字化丰富了文化消费的内容、模式和设备,让消费者获得更沉浸、个性化的体验。如腾讯文旅的“非遗数字馆”项目,通过小程序、电商、短视频等多维度推广黄河文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场景;上海天文馆利用5G、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天文元宇宙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跨越时空探索宇宙奥秘。
3.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文化数字化打破了产业边界,催生了数字艺术、文化金融、文旅融合等新兴业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展示;依文集团的“依文数智”平台,链接全球设计师与中小商户,推动服装产业数字化升级,实现高效定制与供应链协同。
打开手机刷短剧、通勤路上听播客、VR全景游古镇……权威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市场总规模达1.22万亿元,成为数字经济领域增长最快的新兴赛道之一。文化数字化有哪些创新实践呢?
1.内容生产的数智革命
AI技术正重塑文化创作全链条。国脉文化构建的AIGC数字创意平台,通过“云生3D视觉大模型”将影视素材制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125集AI短剧播放量突破3000万,更实现“物体入画”等创新应用。这种技术赋能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更在于创作维度的拓展:天翼超高清的AI搜索智能体将用户意图识别准确率提高30%,让文化供给更精准对接需求。
2.公共服务的普惠升级
数字化正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国家公共文化云整合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推动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向基层延伸,通过“大屏+小屏”跨屏互动让优质资源直达社区与乡村。在乡村,文化能人的数字作品通过县域融媒体接入国家专网,而城市则依托技术优势输出培训资源,逐步消弭城乡数字鸿沟。国脉文化的“出行PLUS”服务更将文化权益融入智慧出行,为百万用户提供AI旅拍等场景化体验。
3.产业形态的跨界融合
文化与科技、经济的边界正在消融。政策明确支持文化产业与新型农业、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法人与个人开设“数据超市”开展合规交易。实践中,元宇宙展厅成为国际展会新形态,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线上参观人次超5万,数字人导览满意度达95%;3D创意社区聚集5000余名创作者,产出2万余件作品,形成“创作-交易-应用”的产业闭环。
在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下,中华文化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文明力量。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