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技术前沿

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025-10-28 08:33:14来源:自然资源部 阅读量:12645 评论

分享:

  10月24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从“因矿而生”到“因矿重生”,30个典型案例深刻诠释了矿区生态修复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赋能乡村振兴、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带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和显著效益,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发展范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据介绍,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自然资源部门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将矿区生态修复作为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筑牢法治根基、强化全链条监管、加大修复治理力度、夯实技术支撑等举措,推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是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关键举措。典型案例包括13个生产矿山,涵盖国有与民营企业,涉及煤炭、铜、磷等多种矿种及露天、地下等多种开采方式。河北邢台胜合华建材、安徽淮北矿业、江西上饶德兴铜矿、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等矿山企业履行“谁破坏、谁治理”的法定义务,坚持保护优先、源头防控、统筹规划,探索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是快还生态“历史欠账”、重塑区域发展生态本底的重要途径。典型案例包括14个废弃矿区,涵盖中部丘陵、南方酸性矿区、高寒高原等区域,涉及采煤沉陷区、金属矿、采石场等不同废弃矿区类型。浙江湖州安吉、西藏日喀则定日、重庆梁平、广东梅州等地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系统推进损毁土地治理与生态功能重建,将曾经的“环境负资产”转化为“优质生态资本”。
 
  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是矿区生态修复从“复绿增效”迈向“文化传承”的深刻转型。本次典型案例首次纳入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案例。新疆可可托海等地通过深度挖掘矿业历史与工业遗产价值,将冰冷的矿坑、废弃的厂房等矿业遗迹转化为承载记忆的陈列馆、教育基地与旅游平台,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激活了文化基因,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人文温度。
 
  原标题: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