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宜宾燃面通用技术条件》(DB 5115/T 153—2025)将正式实施,标志着这道承载宜宾饮食文化的传统小吃,终于告别“师徒口传”的经验时代,迈入“标准引领”的工业化新阶段。这份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高校、监管部门与龙头企业共同打磨的标准,用12项核心指标、3类产品分类和全链条管控规范,为燃面工业化划定了“品质红线”与“创新边界”。
标准鲜明的价值,在于锚定了燃面的“身份内核”。文件明确规定,正宗宜宾燃面必须以宜宾碱面条、传统工艺秘制香油、地理标志宜宾芽菜为三大核心原料,缺一不可。其中,碱面条需采用本地饮用水与GB/T 1355标准小麦粉,经“和面—熟化—压延”多道工序制成,确保“柔韧爽滑、久放不粘”;秘制香油必须以宜宾本地菜籽油为基料,通过“炼熟—焖制—复热”传统工艺提炼,酸价与过氧化值需严格符合限值;芽菜则需遵循DB5115/T 49地理标志标准,保证咸鲜风味。这种对原料的严苛界定,不仅守护了燃面“色泽红亮、油而不腻”的经典特质,更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量化的基础。
传统美食工业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针对面条运输易坨、口感变差的难题,“礼下山”品牌创始人何金强团队联合科技公司研发出“8次发酵工艺”,通过调控蛋白分子结构,使干制面条泡发后仍能保持水叶子面的筋道口感,即便打包两小时也不易粘连。在配料生产车间,工人严格按照标准配比熬制牛肉原汤,炒制芽菜、花生碎等辅料,通过精准温控与湿度调节,解决了传统配料“保质期短、风味流失”的工业化瓶颈。这种“中央厨房集中生产+门店简单复热”的模式,已成功复制到香港市场,一碗浇头燃面售价28至48元。
类似的突破也发生在屏山县香轩苑食品公司。作为标准起草单位之一,该企业率先攻克炒芽菜脆度保持、香油风味锁定等技术难题,其“聚九方牌”预包装燃面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标准的深层价值,更在于撬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在原料端,标准对碱面条、香油、芽菜的刚性要求,推动宜宾本地食材产业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供给”转型。目前,宜宾已形成小麦种植、菜籽油压榨、芽菜腌制的特色农业基地,仅芽菜产业就带动两万余农户增收,曾经的“本地配角”正升级为“外销主角”。
更具深意的是标准的“开放包容”设计。在明确核心原料与工艺底线的同时,文件设立“衍生类”产品分类,允许企业添加荤素臊子、融合本地食材创新。这种“守正而不僵化”的理念,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让燃面得以融入各地口味——在江浙地区,企业推出笋干肉丝燃面;在西南市场,麻辣牛肉燃面成为爆款,真正实现“一碗燃面藏百味”。
从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吃到标准化生产的产业IP,宜宾燃面的工业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风味守正”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宜宾燃面通用技术条件》的实施,既守住了“松散红亮、香味浓郁”的文化根脉,又为技术突破、市场拓展提供了规范指引。
免责声明:本文由AI搜索资料编辑完成,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