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位于南宁市武鸣区的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完成储能舱并网调试,正式投入运行。作为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项目的标杆工程,该电站总规模由此提升至50兆瓦时,其在能源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引发关注。
从“0 到 1”到“1 到 N”的技术突破
在电站主控楼的监控系统显示,由多组电池舱与储能变流舱构成的储能矩阵已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创新部副总经理黄家丰指出,此次二期工程并非简单的容量扩充,而是包含系统性技术升级。
追溯至2024年5月,一期10兆瓦时工程投运时,攻关团队联合中科院等单位研制出210安时钠离子电池,填补了材料、集成、防控三大技术领域的空白。截至二期投运前,一期工程已累计消纳绿电超130万千瓦时。二期新增的40兆瓦时容量,搭载240安时升级版电池,实现容量提升14%、系统成本降低近20%。
系统集成方面采用高压方案,使单舱容量从一期的2.5兆瓦时提升至3.7兆瓦时,降低设备损耗的同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储能密度。南方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唐彬表示,这一改进为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5万度 “绿电储备” 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南宁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罗传胜介绍,该电站满电状态下可储存5万度绿电,能够满足1.2万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扩容后,电站年充放电可达600次,预计每年新增消纳风光电量3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5 万吨,其产生的清洁电力可供2万户家庭全年使用。
从应用环境来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指出,钠离子电池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高温下不易出现热失控现象,配合万次以上的循环寿命,契合新能源高频充放电需求。实际运行数据显示,该电站已与周边20余个光伏电站建立实时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午后储电、傍晚放电的 “光储协同” 运行模式。
自主技术推动能源安全保障
项目现场数据显示,该项目已取得60项发明专利,制定3项行业标准,实现从核心材料到系统集成的100% 自主知识产权。鉴于我国钠资源储量丰富,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可有效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资源保障。
依据国家发改委《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规划,伏林电站的示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南方电网已在广西建成4个分布式钠电示范工程,相关技术标准正加速向全国推广。
当前,该电站储能舱与电网的充放电数据实现精准对接,其运行状态持续稳定。50兆瓦时的广西伏林钠电储能电站,凭借技术创新、能源消纳和资源自主等多方面的实践,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