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促进建筑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省建设厅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建筑业”创新应用案例,主要包括建筑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模型、平台等应用场景,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工程建设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接下来将以专题的形式陆续刊发,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建筑业”创新应用
基于“物脸识别”的混凝土见证取样防调换系统软件研究与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简介
开发背景:传统混凝土见证取样过程中,纸质标签易伪造、人工核验效率低下,导致样品调包、虚假检测报告频发,严重威胁工程质量。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浙江标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台州建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开发本系统,旨在通过AI技术实现样品防伪和过程追溯。
应用领域: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质量检测,重点覆盖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送检及实验室接收全流程,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适用于政府质监平台、检测机构及施工单位的协同监管。
二、主要技术特点
技术详情:本软件利用移动端APP和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样品图像(包括封样标签唯一编码、防调换彩色标识物分布状态及环境背景特征);基于AI算法提取图像关键信息(如标签细节、标识物颜色分布、GPS坐标及时间戳),生成唯一特征向量;通过跨节点比对验证(取样与送检图像),识别标签篡改、样品替换或人员缺岗风险;采用加密存证技术确保数据原始性和可追溯性,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防伪。
核心优势:一是双重验证机制(GPS电子围栏定位 + 人脸识别)确保见证人到岗履职和取样位置精准;二是唯一性标识(二维码电子标签与彩色标识物压入试块)解决样品调换问题;三是AI比对算法保障送检试块与取样试块一致性,误差率低于0.1%;四是全流程追溯能力,支持监管回溯;五是操作简便,仅需移动端拍摄即可完成验证。
技术创新:首创“物脸识别”技术,将混凝土试块赋予“数字身份证”,通过彩色标识物形成不可剥离防伪层;融合多模态AI特征提取(图像、位置、时间数据),实现智能风险预警;创新闭环监管模型,突破传统人工核验瓶颈,提升效率30%以上。
三、在项目中实践应用场景
项目应用基本信息
本软件于2025年2月13日正式应用于“诸暨市现场检测监管系统平台”项目,项目周期4个月,覆盖诸暨市辖区内所有检测机构,目标为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提高监管科学性和公正性。软件聚焦施工环节的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与实验室接收场景,涉及工地现场取样、样品运输及检测机构验样等环节,通过移动APP实现多节点监控。
应用实践过程
取样阶段:见证人员使用APP激活GPS电子围栏(确认取样位置在工程红线内)并进行人脸识别;植入唯一二维码标签后,均匀放置彩色标识物于试块表面,用专用工具压入形成防伪层;APP拍摄试块照片及过程影像(含环境背景),上传至云端生成初始档案。
送检阶段:样品送达实验室后,验样人员通过APP拍摄试块照片;AI算法实时比对送检图像与初始档案特征向量(标签细节、标识物分布及背景一致性)。
风险处理:匹配失败(如标识物异常或标签篡改)的试块被系统自动标记并退回,实现“零容忍”防调换。全流程数据加密存储,支持监管机构追溯查询。
四、实施效益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
彻底杜绝了样品中途调换、以次充好等造假行为,解决了工程质量检测中长期存在的样品代表性问题,保障了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优化见证取样流程,减少人工干预误差。
工程应用效果
在诸暨市项目中,系统应用后检测机构收样退回率显著提升(较传统方法提高15%),混凝土试块验样不合格率同比2024年同期上升2.28%,有效识别并拦截虚假样品;项目实现检测过程100%透明化,被浙江省住建厅评为“阳光检测”标杆案例。
经济与社会效益
经济上,自动化监管降低人工核验成本40%,减少重复检测浪费;系统每组试块验证仅多花10秒,整体效率提升显著。社会上,遏制了检测造假乱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政府监管公信力,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据估算,年均可为辖区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超500万元。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