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1日,山西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太原举行,会议围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议政建言、凝聚共识。委员们立足实干担当,紧扣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关键环节,为山西省编制“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贡献智慧,为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建言献策。
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挑战。2025年1—8月,太原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5,同比改善15.3%,但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名靠后。同时,全省每年新增煤基固废约3亿吨,历史堆存超10亿吨;2024年CO2排放量4.94亿吨,碳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排放量的2.82倍。水环境方面,管网老化、雨污混流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这些挑战,省政协委员们深入调研,围绕生态补偿、固废治理、大气联防联控等议题提出具体建议。
创新机制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太原盆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关键。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省审计厅厅长焦斌龙指出,在太原盆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生态补偿存在量化基础不足、市场化手段不够等短板。他建议,应构建科学生态补偿制度,综合运用排放清单与气象数据制定补偿标准;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明确补偿资金中不低于40%用于产业绿色转型。
2024年,太原市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100吨的企业共14家,重点企业排放总量占比76.65%。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继承建议,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应制定“一企一策”3年治理方案,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并开展周期性攻坚行动。
省政协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梁美生建议,太钢作为城市主城区的北部核心工业污染源,应为太钢制定“一企一策”5年污染减排方案,明确污染物减排措施、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开展“五年”(2026—2030年)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在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深度治理。具体包括加快限制类装备升级、实施重污染工序深度治理、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
协同推进固废治理与碳减排
面对“固废围城”与“高碳压力”的双重挑战,委员们提出了“固废—固碳”协同处置的创新思路。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曹海霞建议,应当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组建协同处置创新中心;加快国家级基地建设,推动固废—CO2高值转化;完善管理制度,将固废碳汇纳入全国市场。
山西省煤矸石堆存总量14亿吨,年新增2亿吨,2023年综合利用率仅38.3%。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地中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玲春聚焦煤矸石治理这一具体问题,提出建议:成立省级固废专班,实行“一市一策”;对井下充填项目给予产能补偿;将煤矸石建材纳入政府采购;加强技术研发,推动高值化利用。
系统施策提升水环境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镇污水治理是山西省改善水环境的重点,委员们从科技创新、系统治理等角度提出建议。
省政协委员、省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原二级研究员张放陶提出,黄河流域治理存在数据共享率不足40%、核心技术外购依赖度达72%等问题。他建议,要构建“六维协同”创新共同体:六市共编科技规划、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攻关10项以上行业共性技术、建设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生态保护基金、推动省级园区升级为国家级。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翟冬鸿指出,城镇污水治理存在管网老化、雨污分流不彻底、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他建议,科学规划管网,推进雨污分流;合理布局处理厂,引入社会资本;明确监管职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污水排放收费调整机制。
委员们纷纷表示,将持续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高质量履职服务“十五五”规划编制,推动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见效,为山西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原标题:山西省政协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