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浪潮下,智慧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引擎。近年来,我国多省份密集出台智慧教育相关政策,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以数字化重构教育生态,形成了 “国家统筹、地方发力、校企协同” 的建设格局,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政策布局来看,各省份立足区域发展特色,构建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智慧教育推进体系。
河北省近日出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方案(2025—2027 年)》,以 “人工智能赋能创新行动” 为核心,既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国内一流专业集群,又推动 “人工智能 + 产业” 教学场景试点,实现教育与河北八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度绑定;
内蒙古自治区聚焦学科专业升级,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中明确支持高校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博硕士学位点,通过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江苏省则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计划打造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强化品牌专业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效应;
福建省推出 “人工智能 + 教育” 十条措施,创新 “人工智能 + X” 交叉学科模式,探索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陕西省更提出到 2027 年布局 60 个优质学科专业、建立 5 个人工智能学院的具体目标,为智慧教育发展划定清晰 “路线图”。
这些政策不仅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 —— 如河北将数字素养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完善 “知了科普地图”,体现出智慧教育 “全学段贯通” 的建设思路。
在实践探索层面,各省份已突破 “技术堆砌” 的浅层应用,迈向 “场景化融合、精准化赋能” 的深度实践。一方面,“产教协同” 成为智慧教育落地的核心路径。河北指导试点高校针对重点产业构建能力图谱、开发教学智能体,陕西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室,福建鼓励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提供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这些举措打破了教育与产业的 “壁垒”,让人才培养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借助数字技术得以深化。从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到中小学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智慧教育正从 “标准化供给” 转向 “个性化服务”,既能为高校科研提供数字技术支撑(如河北支持教育专用大模型研发),也能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如内蒙古强化教师数字化培训),实现 “师生双向赋能”。
智慧教育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重塑了教育教学形态,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短期看,各省份通过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了大量技能人才 —— 河北为八大现代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江苏、福建通过 “人工智能 + 产业” 模式缓解企业 “用工荒”,这些实践直接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长期看,数字素养教育的普及、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将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 “数字原住民”,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储备人才优势。
当然,我国智慧教育建设仍面临 “区域发展不均衡”“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充分”“网络安全保障待加强” 等挑战。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深化 “政产学研用” 协同机制,避免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 “脱节”;同时筑牢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安全屏障,确保智慧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相信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不断迭代、各方协同推进,我国智慧教育必将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