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在长江防汛指挥中心的大屏上,一场虚拟的“流域洪水推演”正实时展开——从上游降雨量变化,到中游水库调蓄过程,再到下游河道水位涨落,每一个数据节点都与现实流域精准同步;在黄河三角洲灌区,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平台远程调控闸门开度,实时优化灌溉水量,让每一寸耕地都能“喝上按需分配的水”。这些场景背后,是水利数字孪生技术的强力支撑。
场景落地:水利数字孪生的“多元赋能”实践
从防汛抗旱到水资源调配,从工程建设到生态保护,水利数字孪生已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价值,成为破解传统水利痛点的关键技术手段。
在水灾害防治领域,数字孪生构建起“提前预警、精准调度”的防汛体系。2024年汛期,淮河流域遭遇持续性强降雨,依托流域数字孪生系统,工作人员提前72小时模拟出洪水演进路径与淹没范围,据此制定水库联合调度方案:上游梅山、响洪甸等水库提前预泄腾出库容,中游正阳关枢纽精准调控闸门开度,下游分洪区有序启用,最终将洪水峰值削减23%,避免了下游城市受淹,保障了120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水资源优化配置领域,数字孪生实现“精打细算”的高效用水管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宁夏引黄灌区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整合灌区土壤墒情、作物需水量、黄河来水等数据,构建“水资源-作物-土壤”耦合模型,实时计算不同区域的最优灌溉量。
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监测管网漏损情况,通过压力仿真模拟定位漏点,将管网漏损率从15%降至8%以下,每年节约水资源超千万立方米。
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维领域,数字孪生推动“全生命周期
智慧管理”。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期间,建设团队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对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实时仿真,模拟不同浇筑温度、速度对坝体应力的影响,优化施工方案,使大坝浇筑质量合格率达100%,工期缩短6个月。工程运维阶段,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大坝位移、渗流量等数据,结合仿真模拟预测坝体结构变化趋势,一旦出现异常数据,立即触发预警,实现“预防性运维”。
挑战与突破:水利数字孪生的“成长之路”
尽管水利数字孪生发展迅速,但在技术融合、数据共享、应用深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要多方协同突破瓶颈。
水利系统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城市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储方式各异,导致“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例如,气象部门的降雨量数据与水文部门的河道流量数据,因统计口径不同,难以直接融合使用;部分基层水利站点的
传感器老旧,数据采集精度低、更新频率慢,影响数字孪生模型的准确性。此外,数据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水利数据涉及国家地理信息与基础设施安全,一旦泄露或被攻击,将造成严重后果。
水利数字孪生需要水文模型、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但当前部分数字孪生系统仍存在“重建模、轻仿真”“重数据、轻分析”的问题:数字模型虽能还原物理场景,但缺乏对复杂水文过程的精准模拟能力,例如在极端天气下,模型对洪水漫溢、堤坝溃决的预测精度不足;部分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难以直接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导致“仿真归仿真、实践归实践”的脱节现象。
目前,水利数字孪生应用多集中在大型流域与重点工程,中小流域、基层灌区的应用覆盖不足;部分应用场景局限于单一环节,例如仅用于防汛监测或工程建模,未能实现“从监测到调度、从建设到运维”的全流程贯通。此外,基层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短缺,难以熟练操作复杂的数字孪生系统,导致部分已建成的系统“束之高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应用的持续深化,水利数字孪生将朝着“更精准、更智能、更协同”的方向发展,构建起“天地一体、虚实联动”的智慧水利新图景。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