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7日,2025年海南省“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儋州市体育中心举办。
现场,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展示“智慧小鱼”便携式水质生物应急预警分析仪、“巴卡”远程勘测机器狗、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等前沿监测装备。其中,“巴卡”远程勘测机器狗凭借矫健灵活的身姿成为全场瞩目的“明星展品”,它能在复杂地形中稳健穿行,搭载AI智能识别与自主导航系统,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配置测绘单元、监测模块及高清摄像设备。在应急场景下,“巴卡”可替代监测人员深入“高危禁区”,快速采集环境数据并实时回传,既显著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更从根本上规避人员暴露风险;在野外监测中,它能按预设路线自主巡检,实现定时采样与全天候无人监测,高效积累海量环境数据。
环保
机器人凭借精准、高效、可持续的作业能力,成为守护绿色地球的“钢铁卫士”,在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在海洋污染治理领域,海洋
清洁机器人是当之无愧的“清道夫”。以荷兰“海洋清理”组织研发的System03为例,这款机器人采用流线型设计,能在海面上自主航行,通过特制的浮动屏障和传送带,将海面的塑料垃圾、废弃渔网等杂物收集起来,再由配套的运输船转运至陆地进行回收处理。据统计,单个System03机器人每天可清理约50吨海洋垃圾,相当于减少近100万个塑料瓶流入海洋。此外,还有可潜入水下的“深海清洁机器人”,它们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机械臂,能精准识别并打捞海底的废弃电池、重金属污染物,甚至能修复被破坏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
在城市环境维护中,环保机器人则化身为“智能管家”,让城市清洁更高效、更低碳。如今,不少城市的街道上出现了自主清扫机器人,它们配备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AI导航系统,能避开行人与障碍物,自动规划清扫路线,不仅能清理路面的灰尘、落叶,还能对垃圾分类收集——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可回收物(如塑料瓶、易拉罐)与其他垃圾区分开,大大提升了垃圾回收效率。同时,还有“空中环保机器人”——无人机的参与,它们搭载气体传感器和高清相机,能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工厂偷排废气、秸秆焚烧等污染行为,可立即将数据传回环保部门,实现“天上监控、地上执法”的立体化管理。
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环保机器人更是解决“高危难题”的关键力量。工业废水处理厂中,“水下检测机器人”可潜入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沉淀池,实时监测水质指标,避免人工检测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在钢铁、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管道巡检机器人”能钻进狭窄的污水管道、废气管道,通过红外检测和超声波探伤,及时发现管道泄漏、腐蚀等问题,防止污染物渗入土壤或大气;此外,还有“固废处理机器人”,可对工业废渣进行自动化分拣、破碎和资源化利用,例如将废弃金属分拣出来重新冶炼,将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既减少了固废填埋量,又实现了资源循环。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机器人正朝着“更智能、更灵活、更绿色”的方向迈进。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多功能一体化”的环保机器人。
(本文部分内容由AI生成)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