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铁去泡面化”以及“3年少卖40亿包”等话题,将方便面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消费市场的变迁,更对方便面产业发展走向有着深刻影响,值得深入剖析。
“高铁去泡面化”,表面看是对车厢环境与服务品质提升的考量。依据国铁集团《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因方便面食用时气味浓重,易对列车环境卫生造成严重影响,上海虹桥高铁站早在2024年3月便率先停售泡面,如今广州铁路系统跟进,众多高铁车站不再售卖,同时12306也提醒旅客勿在封闭车厢食用。从公共空间管理视角,这一举措旨在为广大旅客营造更为舒适、整洁的乘车环境,契合高铁追求高端服务的定位。
但这一现象背后,争议声不断。有人指出,部分高铁站仍售卖榴莲干、臭豆腐等同样气味浓烈的零食,存在“选择性执法”之嫌。对不少旅客而言,泡面价格亲民,是旅途中的“饱腹神器”。在高铁餐饮价格普遍偏高,30-50元的盒饭常见,15元“亲民套餐”常处售罄状态的情况下,泡面不到10元的价格优势明显,尤其受学生党、务工族青睐。有网友吐槽,高铁站内新推的拌面、捞面,均价15-25元,口感却差强人意。这背后反映出,“高铁去泡面化”不仅仅是气味之争,更深层次是价格、民生层面的矛盾,关乎广大普通旅客在旅途中的基本权益与消费选择。
与此同时,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显示,2020-2023年,我国方便面消费量锐减40亿包,2024年降至438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仍同比下滑8.9%。曾经作为国民速食“扛把子”的方便面,市场热度正急剧消退。
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是方便面市场萎缩的一大“劲敌”。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27万亿元,用户达5.92亿人,近乎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定期点外卖。平台上6元“拼好饭”(两荤一素还配送)的高性价比套餐,直接冲击方便面价格体系。经典款方便面从4.5元涨至5元,却依旧难以抗衡外卖“热饭上门不洗碗”的便捷体验与菜品丰富度。《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外卖市场规模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便减少0.0533%,外卖对方便面市场份额的挤压效应显著。
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也让方便面陷入困境。过去凭借便捷、快速成为快节奏生活宠儿的方便面,如今被贴上“不健康”标签。艾媒咨询2024年调查显示,59.3%的消费者担忧速食油炸工艺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与丙烯酰胺;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一包普通泡面含盐量达6克,超出每日推荐量5克上限,脂肪含量25克,占每日推荐量83%。尽管行业试图通过加虾仁、海参,熬骨汤,推非油炸产品等方式扭转“不健康”印象,向高端化转型,但产品定价飙升至20-30元,不仅未改变消费者固有观念,高价反而进一步劝退大众,陷入“高端化陷阱”。
高铁的普及,也让方便面失去“旅途刚需”这一关键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较2023年新增3000公里,平均时速350公里大幅缩短旅途时间,泡面的“充饥刚需”属性被削弱。《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数据显示,高铁营运里程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减少0.3191%。如今,高铁乘客更倾向通过12306点购武汉热干面、周黑鸭等地方特色小吃,日均配送超300单,客单价达50元,“免排队”服务溢价占比超60%。当高铁餐车提供现炒热链餐食,泡面在密闭车厢里的气味劣势被无限放大,其在旅途中的市场空间愈发逼仄。
对于方便面产业而言,这些现象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企业不能再局限于传统产品模式与营销思路,应正视消费者对健康、性价比的核心诉求,在产品研发上加大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健康、平价且口味多元的速食产品,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与市场份额。而对于高铁运营方,在推进“去泡面化”等提升服务品质举措时,也应充分考虑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优化餐饮供给结构,提供更多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餐食选择,平衡好服务升级与旅客民生需求的关系。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