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网站消息,7月22日,济南莱芜区应急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7月22日0时至5时,莱芜区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最大点降雨量达364毫米。受其影响,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冲毁及损坏房屋19套,造成2人死亡、10人失联。目前,正在全力搜救失联人员,有序开展灾后救援及善后工作。——中国新闻网
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济南莱芜区因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毁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暴雨灾害往往来势凶猛,尤其是在山区和农村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遇极端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此次灾害发生在凌晨,许多居民尚在睡梦中,未能及时察觉险情,导致悲剧发生。尽管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预警,但如何让预警信息真正发挥作用,如何让防灾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仍是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挑战。
防灾减灾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首先,气象预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布层面,而必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应急行动。在山区、低洼地带等高风险区域,应建立更加灵敏的监测预警系统,如自动雨量站、水位
传感器等,确保实时数据能够迅速传递至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基层社区和村委会必须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应对措施,例如何时组织转移、如何安置群众,并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居民熟悉逃生路线和避险场所。特别是在夜间或极端天气条件下,应通过广播、警报器、短信推送等多渠道反复提醒,甚至采取“敲门行动”,确保每一户居民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
此外,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许多灾害中的伤亡,往往源于对风险的忽视或缺乏正确的应对知识。因此,政府和社区应加强防灾宣传教育,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让民众了解暴雨可能带来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避险技能。例如,在暴雨来临前,居民应检查房屋排水情况,避免在低洼处停留;若遇山洪暴发,应迅速向高处转移,切勿盲目涉水。对于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社区应建立帮扶机制,确保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援助。
从长远来看,减少暴雨灾害的影响,还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在易受灾地区,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行洪通道、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房屋;同时,完善排水系统,加固河堤、山体护坡,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政府、社会和公众必须形成合力,将防灾减灾融入日常管理,而非仅仅在灾害发生后被动应对。
每一次灾害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我们唯有筑牢“预警—响应—救援”的全链条防线,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暴雨无情,但防范有序,就能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