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单元门厅电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建商品房小区基本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很少有电动车占据电梯厅的情况看到。消防通道保持畅通,居民的安全感明显提升。然而走进那些建成年代较早的老旧小区,或是拆迁安置社区,景象却大相径庭——禁停标识下公然停放着电动车,安全通道被堵得水泄不通,有些居民甚至将车辆直接停放在"严禁停放"的标牌正下方,形成刺眼的对比。

这种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单元门厅作为整栋楼居民进出的必经之路,一旦因电动车起火,浓烟会顺着楼道迅速蔓延,将唯一的逃生通道变成"死亡通道"。2023年上海某老旧小区发生的电动车火灾就是一个惨痛教训:由于门厅停放的电动车突然自燃,导致楼上居民无法逃生,最终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消防专家指出,电动车
锂电池起火后,留给居民的逃生时间往往不超过两分钟。
深入观察这些治理困难的老旧社区,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居住人群的特殊性。这类小区往往居住着大量老年人和外来租户,前者习惯了过去宽松的管理方式,对新的安全规定接受度较低;后者流动性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规则意识相对淡薄。其次是硬件设施的严重不足。很多老旧小区当初建设时根本没有考虑电动车停放问题,地下车库要么没有,要么坡道陡峭、环境阴暗潮湿,让居民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宽敞明亮的电梯厅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停车点。再加上部分居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停一下没关系","我的车质量好不会起火",使得违规停放现象难以根治。
从管理角度看,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物业管理薄弱的问题。物业费收取率低,管理人员不足,保安年龄偏大,缺乏执法权,面对违规停车往往有心无力。而社区居委会虽然经常开展宣传教育,但缺乏强制约束力。消防部门虽然可以执法,但难以做到常态化监管。这种管理上的真空,让违规停车者有机可乘。特别是在租户较多的回迁小区,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更高。房东往往只关心租金收入,对租客的停车行为不闻不问,进一步加剧了管理困境。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人防+技防"双管齐下。在人防方面,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物业应当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组织专门的巡逻队伍,重点时段重点盯防。北京朝阳区某小区就组建了由退休人员组成的"银发巡逻队",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又发挥了老同志在社区中的威望。其次要强化执法联动。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由消防、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对屡教不改者依法处罚。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居民自治的积极性。杭州某社区推出"停车文明积分"制度,将停车行为与社区福利挂钩,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房东管理方面,需要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深圳某街道推行"房东责任制",要求房东在房屋出租时签订安全承诺书,若租客多次违规停车,将影响房东的信用记录。这一做法有效促使房东加强对租客的管理。广州某社区则建立了"房东黑名单"制度,违规房东将失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资格。这些措施都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技防手段的引入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对于预算有限的老旧小区,不必追求高大上的智能设备,可以从最基础的改造做起。南京某小区在电梯厅地面喷涂醒目的禁停标线,在墙面悬挂火灾警示图,成本低廉但效果显著。成都某社区利用废旧轮胎制作简易阻车墩,既环保又实用。北京某小区在电梯安装简易报警装置,当检测到电动车进入时会发出警示音,这些低成本的技防措施都值得推广。
对于有条件的小区,可以逐步升级技防设施。如在入户厅安装智能检测
摄像头,有住户将电动车推入即发出警报提醒,并联动保安室上传违规截图,及时进行清理。也可以学习上海某街道,将电动车管理纳入"一网统管"平台,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发现违规停放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解决居民的合理需求。很多居民违规停车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因此,完善停车配套设施同样重要。北京海淀区某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地下车库,将陡坡改为缓坡,增加照明和排水设施,停放率显著提升。南京某社区在小区空地搭建带充电桩的车棚,收费低于市场价,受到居民欢迎。这些案例都说明,只有疏堵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这场安全与便利的拉锯战中,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老旧小区的电动车管理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它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智慧,需要政府、社区、物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安全无小事",只有当管理措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只有当配套设施既安全又便利,这个困扰众多小区的难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毕竟,社区安全关乎每个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妥协。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