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在北京开幕。本届展会是近10年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机床
工具专业盛会,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450家企业携最新技术和产品齐聚北京。展会不仅吸引了大量境内外专业观众,也引起了北京及周边地区高等院校的高度关注,有20多所学校组织了约2600名学生参观了展会。
4月22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组织了80余名本硕博学生前往CIMT2025展会,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调研活动。展会结束后,学校安排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分享体会,并从中挑选了8位同学的精彩观后感,整理后与大家交流。
刘杰
通过调研与观察,我深刻感受到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突破与创新生态,更凸显了北京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承载力和影响力。
我认为此次展会的核心亮点是智能制造与核心技术的突破,重点呈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传统机床深度融合的成果。例如,宏山激光全球首发的GX-M
高速光纤激光切割机,通过高动态性能伺服
电机和优化算法,将综合加工效率提升30%,同时通过高强钢焊接床身设计延长设备寿命,展现了“一台顶两台”的产能优势。北一机床展出的高精度五轴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凭借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成为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设备。大连科德数控则突破了五轴联动精度控制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展会的成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共振,顺义区作为北京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核心区,出台了首个会展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在国际交往中的核心地位。未来,北京有望成为全球高端制造业与创新技术的交汇点,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郭原野
通过参观展会,我亲身体验了工业母机领域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展会不仅是设备展示的平台,更是思想碰撞的阵地,让我深刻感受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澎湃动力。
通过参观,我深刻感受到机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革命。传统机床正在从单纯的加工设备转变为具有感知、分析和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参观机床展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职业启发。
展会上展示的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让我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看到许多同龄人在参展企业中担任技术讲解或产品演示工作,他们专业而热情的讲解,展现了年轻工程师的风采,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多思考。我意识到,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思维,要能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结合起来。
律泽仁
通过实地调研与观察,我深刻感受到数智化、绿色化与全球化浪潮对机床行业的重塑力量。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零件检测的扫描仪,只要你把零件放到工作台上并点击开始检测,系统就会自动在软件中显示出零件的尺寸参数。听讲解员介绍,这台仪器可以实现几百个零件的同时检测,并且能分辨出哪些零件合格、哪些不合格,通过与AI技术的融合,可以完成几倍于原来仪器的工作量。
北京精雕“模型工艺卡片”系统,通过将加工参数、刀具路径等数据集成至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扫码一键加工”的智能化转型。某医疗器械企业应用该系统后,人工调试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良品率提升至99.8%,充分显示出数据驱动对生产效率的颠覆性提升。
CIMT2025的盛况印证了机床行业三大趋势:数智化深度融合、绿色技术普及与全球化协作深化。未来制造,既需“硬核”技术,更需“软性”智慧。
陈睿
从本届展会可以看出,AI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最显著的趋势。AI赋能让机器人从“执行”到“决策”。例如,武汉华中数控发布的全球首款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通过集成AI芯片与大语言模型,赋予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可自主优化加工参数并实时诊断设备故障,其决策能力相当于拥有2-3年经验的工程师。武重集团展示的高速高精智能立式铣车加工中心,利用AI大模型实现机床自主感知、决策与控制,机床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5%,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可满足航空航天领域的加工需求。
柔性制造技术在本届展会中全面落地。宁波伟立展示的DFMS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支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快速切换,优化订单交付周期。巨能机器人的“Ai+柔性制造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与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一条产线、多品种混流”的无人化运行,远程运维平台可实时预警设备故障,降低维护成本40%。
温宏磊
重点谈一下参观科德数控的体悟。展台以“自主可控”为主题,突出GNC60系列五轴机床的国产化率(核心部件如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自研率达85%)。主要表现在:(1)高精度五轴联动。现场演示的KTurboM3000机床加工航空叶轮,精度指标高于国际标准;(2)智能化功能。集成自适应切削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切削参数),与《智能制造概论》中“智能加工闭环控制”理论高度契合;(3)人机协同。操作界面搭载自主开发的HMI系统,支持语音指令与AR故障诊断,降低技术工人操作门槛,规避“重设备轻工艺”。科德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电主轴等自研),将整机成本控制在进口设备的60%。等等。
科德数控在展会上的表现,不仅展示了国产五轴机床的技术实力,更揭示了智能制造本土化落地的关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其经验表明,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而智能化必须服务于实际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案例为《智能制造概论》中的理论提供了生动注脚,也启发我们: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既需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
马浩东
撰写的技术报告重点分析了展会上呈现的传感器技术、智能检测设备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最新发展。首先,对高精度编码器这一机床核心传感器进行多品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其次,选取蔡司公司的智能检测系统作为典型案例,剖析多传感器融合检测设备的技术架构;再次,考察宏山激光GX-M高速光纤激光切割机所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创新;最后,结合个人观察,探讨机床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未来方向。
在本届展会上,传感器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技术呈现出多元化、高精度、集成化的明显趋势。编码器作为机床位置反馈的核心传感器,其精度直接影响加工质量。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各具特色的高精度编码器解决方案,形成了光电、磁电和感应式三大技术路线并存的格局。
张禹杰
在蔡司展区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电池X光扫描探伤技术和3D扫描建模技术的应用场景,印象深刻。
蔡司推出的ZEISS ScanBox 4系移动式测量设备,搭载ATOS Q for eMotors测头,能够对电池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探伤检测。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CT)可穿透电池包外壳,精准识别内部电极层叠的缺陷、焊接缝隙或异物侵入等问题,检测精度达到微米级。这种非接触式检测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拆解检测对电池的破坏,还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突破。
蔡司ZEISS SPECTRUM设备创新融合了接触式测量与激光扫描技术,其独有的SoftTouch模式可对柔性零件(如橡胶密封圈或精密电子元件)进行无损扫描,结合零膨胀玻璃陶瓷光栅系统,无需温度补偿即可保持纳米级精度。现场演示中,工程师通过扫描复杂曲面工件,实时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并同步至数字孪生平台进行仿真分析。这种技术不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还为智能制造中的逆向工程和虚拟调试提供了关键支撑。
郄佳佳
对斯曼克的磨粒流抛光机非常感兴趣,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床特点、磨粒特征、挤压系统性能等,还观看了全部演示过程。加工后的工件很让人惊喜,工件表面已经完全被抛光成了镜面,非常光亮。
通过交流还得知,这款磨粒流抛光机应用非常广泛,国防、航天等领域都有涉及。抛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可达Ra0.025~0.01μm,达到镜面等级,显著提升工件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次参观非常有意义,看到了很多种类的机床,这些机床都是从满足国家各行各业发展需求出发而进行的设计开发。通过观看这些机床现场演示,让我们对机床的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更加清晰;通过与展商交流,使我们详细了解了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