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会议新闻

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2025年年会暨“两新”政策机遇与化工建设向新发展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2025-04-28 11:50:21来源: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 阅读量:3026 评论

分享:

  2025年4月9-10日,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2025年年会暨“两新”政策机遇与化工建设向新发展专题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聚焦“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围绕化工建设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深入研讨化工建设行业如何抓住“两新”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质效,进行政策解读和经验交流。是进一步凝聚共识、向新而行、向新发力的主题年会。
 
会议全景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及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相关领导到会致辞。
 
  参加会议的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领导指出,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化工建设行业要努力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相关技术的交流与推广;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握产业链发展新趋势;以标准提升引领产业升级,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领导认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化工建设行业带来新机遇。化工建设行业要突出效益核心、强化战略调整,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原创性颠覆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胡富申在致辞中指出,化建企业拥抱“两新”机遇,要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静态改造、安全水平提升等方向重点发力。
 
  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理事长刘德辉在《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促进化工建设新质生产力转型与发展》--协会理事会2025年年会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全国具有石油化工设计和施工相应资质等级的总承包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559.99亿元,同比增长4.99%;利润同比增长6.35%;新签合同9981.83亿元,同比增长6.41%,其中境外新签合同占38.29%。展望未来,化工建设行业需以“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为核心,借大规模石油化工设备更新之力,探索化工建设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施志勇做了题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2025年协会秘书处工作报告,指出秘书处将以“十五五”发展规划为牵引,进一步带动企业为实现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和促进化建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力。同时,秘书处还将就化工建设施工碳排放、石油化工建设发展规模&效益的PCE指数等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化建行业及协会乘势而上的新思路。
 
  在大会交流发言中,会议特邀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专家做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对化工建设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的专题报告,对“两新”政策带来的机遇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报告特别强调化工建设企业要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对接业主需求,与设备供应商达成合作,与设计院联合创新,才能抓住“两新”机遇,将设备更新浪潮转化为业务增长引擎。协会会员单位天辰工程公司、七化建、东华科技、惠生工程等会员企业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做了专题交流;山西省安装集团、南京化建、陕西化建、杭州新中大公司等公司聚焦AI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工程建设上的应用,介绍了公司在智慧工地、大模型重塑竞争力等方面的应用与创新。这些经验交流,题材丰富、内容详实,观点新颖,符合当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为各会员单位提供了优秀的经验成果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案例。
 
  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十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和十届十次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协会本年度《理事会工作报告》、《秘书处工作报告》、《会费收支情况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中国化工建设企业协会标准化发展规划》。会议还发布了《“化工建设项目施工碳排放”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图解》《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策划方案编制指导手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开好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化工建设行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肩负使命不懈怠,奋辑笃行谱新篇。
 
  来源:中化建协秘书处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