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华洛阳
浮法玻璃生产线,玻璃熔窑控制室的灯光格外醒目。王海峰摘下安全帽,手指在操作台的鼠标上轻轻滑动——1500℃,这个数字,他已经目不转睛盯了整整38年。
作为浮法玻璃生产线的熔化工,王海峰的工作日程永远与窑炉同步。他的工装口袋里,常年揣着一本边角磨得发亮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季节的温度曲线、原料配比调整心得,甚至连窑炉砖缝细微的变化都有标注。
“玻璃会说话,就看你会不会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生产线熔化工的岗位上,王海峰一干就是38年。这个老师傅不简单,熔化、钳工、瓦工样样拿得起,是车间里出了名的“多面手”。
每天,王海峰都要沿着狭窄的窑炉巡检通道走上几趟,窑顶的热浪能把鞋底烤得发软,他却像熟悉自家院子般清楚每个角落。
夏天,熔窑周边环境温度可达60℃,靠近火热的熔窑,就会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热火朝天。他穿着防热服,戴着厚面罩来回巡检,汗珠子顺着脖子直往衣服里钻,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领口袖口结出白花花的盐霜,可他始终专注在每一处细节,仿佛在与窑炉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如今,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王海峰依然用他最习惯的方式“触摸”玻璃质量。他时常在窑炉投料口,用手感受原料的湿度和粒度;拿着强光手电反复查看玻璃表面的平整度......
搞技术革新,他带头冲在前。天然气喷枪头容易坏,王海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休息时间,一头扎进车间的工具房,对着旧的喷枪头反复研究。画图纸、做模型,他不知道试了多少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他终于成功对喷枪头进行了改造,每年减少喷枪头使用20余个,为公司节省10多万元。
他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之余,他常与车间的技术人员、年轻员工一起交流、探讨。每当同事遇到难题,他总会放下手头工作,二话不说就上手教:钳工怎么修设备,保窑要注意啥,手把手带出不少徒弟,他总说:“干工作就得干出个样来。”
窑炉的火焰依旧日夜跳动,王海峰的笔记本又添了新的记录。
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线上,他就像一座移动的“活数据库”,用三十八年的坚守,让每一片从窑炉中诞生的浮法玻璃,都闪耀着淬炼的光芒。那光芒,是对岗位的热爱与担当,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撰稿 | 丁思凯
编辑 | 王艳
审核 | 万会青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