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化学六化建承建的江西赣锋循环科技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及8万吨电池级磷酸铁项目(以下简称“赣锋项目”)首批产品纯度高达99.7%,达到国内顶尖水平,标志着江西省规模最大的
锂电池循环回收项目部分竣工投产。
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253亩,六化建凭借出色的工程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展开一场与时间、自然和技术激烈博弈的攻坚战,在16个月内克服重重困难,达成质量、安全、环保“三零”目标,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
产业新篇:赣锋书写绿色传奇
在
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电池退役潮悄然来临,锂电池回收市场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赣锋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通过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生产高附加值的电池材料,能够有效缓解锂资源短缺问题。该项目开创了“城市矿山”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将为新余市新增年产2万吨再生锂盐的产能。全生命周期可减少原生锂矿开采300万吨,降低碳排放42万吨,相当于再造2.3万亩森林。不仅树立了新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表率,更为我国锂电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创新引领:破解行业施工难题
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每天要处理3—5个现场设计问题,工期紧迫,每一个问题必须迅速解决”,技术总工王光正在磷酸铁粉碎包装的钢架平台上对粉碎
分选设备进行联动试车前检查确认。作为国内头个采用全新回收工艺的自主专利项目,每一道工序都将是无经验可借鉴的“技术无人区”,六化建通过创新工艺流程跨越极限挑战,成功应对了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的复杂性。
赣锋项目团队以90后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攻坚小组,日夜扎根现场,创新采用“三维预演-现场实测-即时会商”动态管理模式,实现技术问题2小时内快速响应,面对36版设计图纸变更、83张施工图纸变动及105天雨季影响,团队在“边设计、边优化、边施工”的非常规操作中,实现精细化管控,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为同类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六化建为行业发展及资源循环利用,踏出坚实一步。
匠心筑造:安全质量双优工程
施工现场安全形势瞬息万变,容不得一丝懈怠。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从零开始 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成立12人“红盔卫士”安全小组,深入施工现场各个角落,排查项目现场安全风险,每日步行3万步。“红盔卫士”们还创新性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定制了专属的“风险地图”,实现了智慧化的安全管控。他们将施工现场细致划分为128个管理网格,并精心策划了27项严格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累计排查整改隐患967条,实现安全零事故。
质量管理:全力铸就精品工程
质量管控的战场上,时间紧迫,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工程的成败。设材部主任孙磊带队上演了“材料甄别战”。他带队争分夺秒走访37家供应商,建立“盲样送检-过程跟踪-终端复核”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每一批材料都符合质量要求。在现场,项目团队严格执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工序间互检以及质检员的专项检验,并对问题分类定级,建立整改台账,限时追踪整改,确保全链条把控质量。
绿色建造:践行生态优先理念
六化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创造性采用“品”字形雾炮机组降尘系统,将立体仓库施工扬尘监测值从198μg/m³压降至82μg/m³;为18台高噪设备定制“隔音衣”,采用梯度式降噪设计,使施工噪声始终低于昼间65分贝标准,噪声控制优于国家标准;应用“椰丝毯+香根草”生态固坡技术,配合3000平方米防渗土工膜铺设,有效减少土壤流失92%。
追求卓越: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在工艺管道施工中,团队成功解决了碳钢、FRPP等七种材质的焊接技术瓶颈,实现了21万吋焊口一次合格率高达99.2%的佳绩,并形成《玻纤增强聚丙烯管道热熔焊接施工工法》,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宝贵经验;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度裂缝难题,QC小组设计的“智能温控系统”,确保了高地下水位环境下大体混凝土浇灌的质量安全。
今年初,经过16个月的艰苦奋战,首批再生碳酸锂产品以99.7%的纯度通过验收。该项目的高质量推进,不仅彰显了六化建在新能源领域的卓越专业能力,更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通过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精品工程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下一步,六化建将深入贯彻落实“135”发展战略和“123456”工作思路,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中国化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