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当前位置:兴旺宝>资讯首页> 行业动态

伟创电气2024年营收16.40亿元,净利润2.45亿元

2025-04-17 08:39:05来源:仪表网 阅读量:52 评论

分享:

  【仪表网 行业财报】4月15日,伟创电气(688698)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16.40亿元,同比增长25.70%;归母净利润为2.45亿元,同比增长28.4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0亿元,同比增长31.46%;基本每股收益1.16元。公司同步披露利润分配预案,计划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7元,合计派息金额5684万元。
 

 
  随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以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环保、医疗、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因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国内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国务院发布了鼓励更新国内设备的政策,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在印刷、包装、纺织等传统领域也表现出一定增速。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瞄准打造高标准智能制造场景,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端,全链路打通,实现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加速构筑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公司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不断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应用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实施替代进口战略。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工控自动化产品布局,从单一产品到制造工艺,均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此外公司还在研发技术、规范运作、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深入分析海外市场环境,制定并实施阶段性拓展策略。通过将成熟产品线引入新市场,实现出口业务稳步增长;同时公司加大国际市场推广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完善产品认证体系,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2024年,海外实现收入为45,560.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23%。
 
  报告期内,公司变频器产品线深入实施“全品类出击、全领域覆盖”战略,持续完善变频器产品体系。现已形成涵盖高中低压、单传多传的完整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重工、轻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性能,公司变频器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行业应用,进一步拓展变频器产品品类,重点布局项目型市场,不断提升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伺服产品线全面实施“大平原业务”战略,重点围绕驱动器及电机核心技术开展创新研发,显著提升产品响应速度与性能指标。目前已完成功率范围全覆盖,支持多种总线协议,具备单机、多传等多种配置方案,同时成功导入自主研发编码器,形成了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完整产品矩阵,产品广度和深度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技术创新,公司伺服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领域多元化需求。未来,公司将紧密把握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深化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控制系统产品线深入实施“高效协同、完善品类”发展战略,持续渗透小型PLC 市场,同时加速向中高端市场拓展。通过系统化布局,现已构建完整的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产品体系,形成显著协同效应,产品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积极推进中大型PLC产品研发,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深度整合设备、人员及信息系统资源,打造智能化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产品创新,拓展细分市场应用,提升各产品线协同效应,实现整体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双重增长。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公司紧抓产业升级机遇,深度布局自动化与智能化领域。通过整合变频器、伺服系统、PLC 等核心硬件产品,结合数字化系统建设,公司已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体系。围绕终端客户在工艺优化、品质提升、成本管控及交付效率等核心需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积累,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装备总站)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来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