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事业的每一寸土地上,女性工作者用智慧与坚韧编织着绿色经纬。在三江源的高山草甸、城市的垃圾处理厂、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前,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扛起生态守护重任,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环保领域的“她力量”。在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平凡而闪耀的身影。
基层守护者:以脚步丈量生态底色
巴央:在海拔4700米的三江源牧区,她七年如一日记录环境日记,监测水源枯荣与野生动物踪迹。从放牧女孩到环保人,她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澜沧江源头的生态脉搏。
高敏:羌族环保“女战士”,扎根汶川生态环境保护,历经多个岗位锻炼,注重学习与工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读书与修身结合,高敏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一致肯定,是公认的“环保全能手”。
宋新莉:从军营里走出的“攻坚玫瑰”,20多年前从部队医务岗位转业到环保部门,亲自参与大气污染智能化
指挥系统、餐饮油烟“码上洗”系统、工地高杆喷淋系统、无人机+无人船巡航、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码上测”系统等多项治污攻坚科技创新“利器”的提出与策划,为南京市 秦淮区的治污攻坚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
科研攻坚者:以匠心突破技术壁垒
杭世珺:她是贯穿中国城市给水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变革和发展的先行者;她是新中国百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师,也是国家关键环保工程的掌舵者。她是年逾八旬依旧饱含热情、坚守一线的教授级高工,亦是荣获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奖项、詹天佑大奖等荣誉的杰出代表。
郑春莉:自主开发的专利产品钙基复合碱,成功实现了在磷石膏无害化处置方面的百万吨级工业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行业难题,为磷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助力行业突破 “以渣定产”政策带来的发展瓶颈。
龙雯琪: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攻克固体废物水分检测技术难题,系统比对烘箱法、红外法与微波法在12类典型固体废物中的适用性。面对高温与恶臭交织的实验环境,团队精准完成逾千组
数据采集与模型验证,最终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编制的《固体废物 水分和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2—2021)成为我国环境领域首部固废水分检测方法标准,填补了该领域技术规范空白。
朱晓丽: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长期专注于土壤健康的研究,致力于产学研结合,推进绿色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业17年来,她坚持践行“土地医生”的职责,一直专心做好一件事——
土壤修复研究。
这些女性在实验室、社区、山川与国际舞台间架起桥梁,用行动证明:环保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人与自然的温情对话。她们的足迹连成绿色脉络,让“她力量”在生态守护中持续生长。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