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非特异性染色的机理很复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一部分荧光素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
。
(2)抗体以外的血清蛋白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素脲蛋白,可与组织成分结合。
(3)除去检查的抗原以外,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类属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与组织中特异性抗原以外之之相应抗体结合。
(4)从组织中难于提纯抗原性物质,所以制备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杂一些抗其他组织成分的抗体,以致容易混淆。
(5)抗体分子上标记的荧光素分子太多,这种过量标记的抗体分子带过多的阴离子,可吸附于正常组织上而呈现非特异性染色。
(6)荧光素不纯,标本固定不当等
Anti-TPⅡA/TOP2a/FITC 荧光素标记DNA拓普西异构酶ⅡA抗体IgG |
Anti-TRAIL/Apo2L /FITC 荧光素标记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凋亡素2配体抗体IgG |
Anti-Transthyretin /FITC 荧光素标记转甲状腺素蛋白抗体IgG |
Anti-TRBF1 /FITC 荧光素标记端粒体复制结合因子1抗体IgG |
Anti-TRF/FITC 荧光素标记抗转铁蛋白抗体IgG |
Anti-TRF1/FITC 荧光素标记端粒结合蛋白1抗体IgG |
Anti-TRF2/FITC 荧光素标记端粒结合蛋白2抗体IgG |
Anti-TRH/FITC 荧光素标记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抗体IgG |
anti-rGST/HRP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重组*转移酶GST标签蛋白抗体IgG |
Anti-TRIM32/FITC 荧光素标记TRIM32抗体IgG |
Anti-TrK A/FITC 荧光素标记*激酶A抗体IgG |
Anti-TrK A.B.C/TrK /FITC 荧光素标记*激酶A.B.C抗体IgG |
Anti-Trk B/FITC 荧光素标记*激酶B抗体IgG |
Anti-Trk B/FITC 荧光素标记*激酶B抗体IgG |
Anti-Trk C/FITC 荧光素标记*激酶C抗体IgG |
Anti-Trop-2/gp50/Tpm2 /FITC 荧光素标记原肌球蛋白抗体IgG |
Anti-TRP1/gp75 /FITC 荧光素标记*酶相关蛋白1抗体IgG |
Anti-TRP2/FITC 荧光素标记*酶相关蛋白2抗体IgG |
Anti-Trx/FITC 荧光素标记硫氧还蛋白抗体IgG |
Anti-TSARG3/FITC 荧光素标记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3抗体IgG |
Anti-TSARG4/FITC 荧光素标记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4抗体IgG |
Anti-TSARG6/FITC 荧光素标记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6抗体IgG |
Anti-TSARG7/FITC 荧光素标记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抗体IgG |
Anti-TSFP1/SP1 /FITC 荧光素标记SP1转录生长因子抗体IgG |
Anti-tsg101/FITC 荧光素标记tsg101抗体IgG |
Anti-TSHR/FITC 荧光素标记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IgG |
Anti-TSHR(CT)/FITC 荧光素标记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C端)IgG |
消除荧光抗体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应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物脏器粉末吸收法
常用肝粉(猪、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脑粉和鸡胚粉等。每毫升荧光抗体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在室温中振动2h,4℃中过夜,再搅拌10min,高速离心(3000~15000r/min)30min,1~2次后,即可使用其上清液。吸收一般应在临用前进行,吸收后之荧光抗体保存冰箱中勿超过2周。染色应作吸收前后之比较,吸收时可先用缓冲盐水将组织干粉浸湿,离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荧光抗体进行吸收,以免消耗过多的抗体。
肝粉或新鲜细胞吸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消除方法,对荧光抗体的荧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如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时,也可用相同的组织干粉或匀浆沉淀物吸收之。
用脏器肝粉吸收对荧光抗体损失较多,如果根据Hiramotos氏等的方法将组织的20%生理盐水匀浆液,用生理盐水洗2~3次,12000r/min
10min离心沉淀,用其沉淀物吸收其荧光抗体即能*达到目的,京极方久氏认为这样吸收对荧光抗体几乎没有损失,他们常用此法,效果甚佳,吸收后放置一周左右,用时有必要再吸收一次